来源:云南网
2020-09-22 15:48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6月11日,中宣部举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启动仪式,全面启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连月来,各中央媒体纷纷派出精干采访力量,深入各省、市、自治区开展集中采访报道。
8月17日至21日,中宣部第三批“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走进云南,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等13家中央媒体,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网等省级主流媒体,以及相关州(市)、县(市、区)主要媒体近百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兵分两路深入昆明、玉溪、大理、保山、德宏等地展开实地采访,用新闻记者独到的眼光聚焦云南人民的小康生活。
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第一站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半年多过去了,清水乡的干部群众正按照总书记“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嘱托,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旅游和种植业,努力建设更加幸福的佤族村寨。
9月8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报道推出《阿佤人民唱新歌 幸福的日子一天一个样》,用4分27秒的时长生动展现司莫拉佤族村群众们的幸福生活。
镜头中,曾与总书记有过亲切互动的李发顺一家,日子过得越发充实。作为过去的典型贫困村,司莫拉如今户户兴产业、人人谋发展,让这座拥有500年历史的原生态古寨旧貌换新颜。“阿佤人民不仅仅天天唱新歌,小康的道路也越走越宽阔。”报道尾声,李发顺腼腆地笑着说:“心情好、精神好,社会稳定、收入稳定,这就叫小康了。我认为现在在我心目中,已经算小康了。”
《人民日报》9月11日头版“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栏目刊发《云南腾冲清水乡司莫拉佤族村——发展乡村游 走上致富路》,用生动的村民故事串联起司莫拉乡村旅游的幸福路径。文末写到:“离开司莫拉,记者耳边回响起《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司莫拉佤族群众的幸福生活真实可感。
《中国青年报》9月7日4版刊发《司莫拉村:日子过得像大米粑粑那样甜》,描述了旅游更红火、日子更好过的别样司莫拉。文章写到,如今的司莫拉,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2万元,还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AAA级景区”,截至今年8月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
从总书记到过的地方,到云岭追赶跨越的每一块热土,百姓的生产生活发生着大变样,云岭幸福小康的轮廓清晰可见。
《新华每日电讯》9月6日一版刊发《遍身罗绮者,亦是养蚕人 云南偏远边疆村寨奔小康》,讲述边境村寨曼崩村“破茧成蝶”和村民董跑约“遍身罗绮”的小康故事。
《光明日报》9月6日至8日头版“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连续3天关注云南,其中开篇之作《小康路上有花香》,聚焦云南花卉产业,以一枝花的蝶变,铺就云南浓郁“花香”的幸福小康路。《人民日报》、央视、《工人日报》《科技日报》也先后推出《云南昆明建设花卉特色小镇 “花越卖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好”》《小康生活像花一样越开越美》《昆明斗南:小康生活像花 越开越美》《铺就“花田-花乡-花都”致富之路——“花花世界”里寻觅小康梦》《小康路上,他们用鲜花成就梦想》》等报道,聚焦斗南花农的致富小康路。
《农民日报》《科技日报》9月7日分别推出《彩云之南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一——云岭高原特色产业按下“快进键”》《七彩云南 小康生活“彩”起来》,透过“一花一菜一业”,展现云南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街道农民在田间劳作(无人机照片)。 胡超 摄
七彩云南,绿为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考察云南时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今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昆明时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察看滇池、抚仙湖、洱海水样和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他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9月13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报道推出《万顷洱海扬清波 生态铺就小康底色》。镜头里,碧波荡漾的洱海风光尽收眼底。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市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在与当地干部合影时,总书记殷殷嘱托:“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报道中,5年来大理实行全域治理、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生动呈现。
《求是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8月31日刊发文章《总书记来过的古生村:洱海更清 乡愁更浓 日子更美》中写到:“如今,洱海畔的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眺望的地方,清澈如镜的湖面倒映蓝天白云,欢快灵动的溪流漫过滩涂水柳,嬉水的孩童和流连的人群陶醉其中,总书记‘立此存照’的地方成为人们拍照打卡的新地标,村民们满心期盼总书记再来洱海,看看这一池碧波荡漾。”透过文字,一幅“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动人画卷徐徐展开。
“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守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看见这样的美景,真是太幸福了。”《人民日报》9月12日6版刊发《云南大理倾力打造洱海生态廊道——苍山洱海入画来》,聚焦大理洱海环湖生态廊道建设,以湖畔村民的生活变化反映洱海保护的生态成效。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新华全媒头条9月6日刊发《绿染云岭小康路——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实践》,生动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云南如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探索绿色小康之路。
《光明日报》9月7日头版刊发《云岭大地上的美丽生活》,聚焦云南的美丽村寨、美丽湖泊和美丽产业,全面展现云南近年来积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生态脱贫、村庄秀美、产业发展、旅游兴旺的绿色实践。
大理洱海。 杨继培 摄
围绕河湖治理,《农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媒体先后刊发《彩云之南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二——“湖进人退”拓展绿色发展空间》《洱海治理的破与立》等稿件,聚焦云南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我国通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陆路门户,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近年来云南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步伐,着力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日益国际化的边城瑞丽,正鼓起网络经济的风帆,在创建沿边开放先行区、不断增强瑞丽人民小康生活幸福感的航道上破浪前行……”9月8日,《光明日报》一版“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栏目刊发《云南边城扬起网络经济风帆》,聚焦素有“玉出云南·玉从瑞丽”美誉、我国最大对缅贸易陆路口岸的瑞丽,通过玉石直播、跨境电商等产业的发展,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保持了对外开放的青春活力。
《工人日报》9月8日一版“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栏目刊发《云南腾冲:极边名城走上“高颜值”脱贫路》,聚焦滇越故地、边境名城腾冲,依托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等模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的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腾冲市银杏村的群众富起来后,老人和小孩过着安逸生活。 保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农民日报》9月8日推出的《彩云之南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三——民族风情文化汇入时代精神》写到:云南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交汇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汇,乡村的肌理在创新、整合中不断完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乡村变迁中不断升华……
对外开放,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推出《云南一家三代人,见证中国铁路百年巨变》节目,报道了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昆明机务段调度指挥中心应急台主管王劲达一家三代,用青春见证云南从米轨到准轨再到高铁百年巨变的小康故事。
……
“把镜头对准人民、版面留给人民。”通过央媒集中报道,一个幸福的、绿色的、开放的小康云南展现在公众面前。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