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民歌民谣:在吟唱中穿行的故乡

 2020-09-14 10:58  来源:昭通新闻网

民歌民谣的内涵和形式超越了简单的传唱和喃喃自语。盐津的民歌民谣多如盐津的山峰,或长在树木上,或开在花丛间,或流在溪水里,或贴附在岩石上,生了根,就会长出种子,有了种子,就会长出茁壮的秧苗。

淌在记忆里的民谣

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夕阳在不知不觉中西坠。晚风轻拂,柳絮飘飞,凉爽的夜晚缓缓来临。晚灯尚未点亮,乡村的电灯稀贵,如果不是雨季,即使电灯拉亮,也不如油灯明亮。夜幕倾泻而下,掩盖了最后一丝光明。星星开始闪烁,萤火虫从黑暗中钻出来,偶尔停歇,偶尔游动。一切从宁静与祥和中寻找停泊的港湾,一切在时间的迁移中觅得短暂的占据。

此时,母亲与儿子经常会做的,就是拉着儿子的手,嘴上轻轻地念叨,让诗词曲赋,成为牵挂故乡的一根线,紧紧地拴着远行的人们,让人们不再孤单,不再无伴。

推磨,扬磨,推豆花,干饷午,幺哥不吃冷豆腐。罐罐煨,罐罐煮,罐罐打烂了泥巴来补

这是沾在唇上的乡音,这是充满农家最朴实的游戏,没有修饰,没有雕刻,它是来自民间最原始的民谣,这些民谣,充斥着每一位生长在盐津土地上的乡民的心间,从幼儿时走过,从童年走过,伴随着成长,伴随着离开故土游历四方。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当这样的民谣唱起来,就会在心底里有一份亲情和乡情,就会在心中升起一份对家人的思念或者想念。

一二三,上山砍竹竿,四五六,拈鸡肉,七八九,扯你的手。哈叽叽,哆唻哆,敲秤砣,哆唻发,笑哈哈。

民谣是最古老的抒情诗,它的原创者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消失,留下的只有传颂者和游戏者。一个游戏结束,另一个游戏才刚刚开始。当儿女成长到三四岁的模样,母亲就会让子女坐在身边,拉着儿女的一只手,念叨着民谣,一边念,一边或敲打,或扭掐,扯手如按摩,敲打如抚摸,让人感觉到真正的母爱其实就在每一次的抚摸和敲打之中,那种亲情,只有母子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父女之间才会存在。这是最原始的爱的显现,这是最古老的休憩方式。

在盐津,民谣的另一种形式是寓教于乐,是最早的启蒙教材。民谣不仅承担着口语教学的任务,也承担着语言的传授,同时,民谣还丰富幼儿的知识,让幼儿认识事物的特性和特征,几句简单的歌谣,把众多事物融汇穿插,连接成完整故事进行表达,幼儿在跟唱过程中,不知不觉认识了事物,自动接受趣味教学。

如果说民歌民谣是一面镜子,那它的澄澈就没有一丝污染。如果说民歌民谣如一泓秋水,那这一泓秋水往往一生都在洗涤人们的心灵,让人更加淳朴和善良。我见过飞舞的蜻蜓,也关注过奔跑的蚂蚁;见过飞舞的大雁,倾听过啼叫的鸟鸣,所有乡村游走的影像,总是如蒙太奇画卷在我的脑海中闪现,伴随我走过很多无聊的时光。

蚂螂蚂螂歇凉,蛾蛾蛾蛾赶场。你赶蒿芝坝,我赶宝隆场。你买红叫鸡,我买碗儿糖。你买麻糖饼,我买葱干糖。麻糖饼,葱干糖。拿跟你,扯起多少长。

这首民谣是在明朗的阳光下念叨的。当艳阳高照,乡村像困倦极了而昏昏欲睡的老人。乡道上,除被强烈的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黄狗伸着舌头躺着睡眠外,就只剩下不怕烈日的小孩四处乱串了。太阳很晒人,但对于飞舞的蜻蜓和不怕太阳晒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永远是凉爽的。

蜻蜓在天空中四处飞舞,偶尔停歇在树枝上,偶尔停歇在玉米秆上,偶尔停歇在四季豆叶子上,偶尔停歇在草尖上,摇摇摆摆,晃晃荡荡,似乎不经意间就会坠落,却永远不会掉落地上。所谓蜻蜓点水,仅限于蜻蜓将尾翼在平静的水波上轻轻一点,然后飞舞在空中,水波开始成一个圆形,以点水处为圆心,向四处缓慢荡漾开来。我们所见的蜻蜓点水,却带着山乡的特色:蜻蜓轻轻在草丛中停歇一下,草尖不经蜻蜓重量,一下子摇摆起来,蜻蜓瞬间飞离草尖,青草便撞击周围的杂草,于是,陆地上的蜻蜓点水便出现了。那是另一种蜻蜓点水,这种蜻蜓点水,只有我们乡村才能欣赏,只有我们乡村才能真正的明了。

天与地都是静的,只有蜻蜓、蝴蝶是动的,如果不怕被太阳晒,就得经常站在阳光下。在阳光下,孩子们先选择一根不大不小的竹竿,把篾条弯成圆圈,在阴暗处找到蜘蛛网,将网缠绕在篾条圆圈上,待绷得很厚以后,就是捕捉蜻蜓的最好器物了。

蜻蜓的种类也很多,有红色的、黄色的、灰色的等等,唯独没有白色的。不知道有没有白色的蜻蜓,总之我是没有见过。或许是必须要在太阳下飞舞吧,白色,总是不适合在太阳下生存,所以只能选择其他颜色。

捕捉蜻蜓必须要念叨这首民谣。民谣会让蜻蜓听从于一个孩子的呼唤,会听从于一个孩子的指挥。当民谣响起,蜻蜓和蝴蝶就会停歇,就会站在摇摆的草丛或叶子上,然后静待孩子捕捉,然后将其身体四分五裂,这似乎有些残酷,但这是拯救另一种动物。

一年一年又一年,我给东家做长年。煮酒榨油样样干,搁了撞杆又犁田。没有哪顿吃个饱,三年没得一文钱。苦到腊月三十晚,打发回家过个造孽年。

首首民谣,穿行在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上,就像摇摆在微风中的风铃,偶尔传来“叮铛叮铛”的响声,这种响声,埋藏在每一位成长的人们的心灵,伴随着走过人生经历的每一步,伴随着心酸、幸福;高兴、忧愁;郁闷、欢愉;惆怅、喜悦。就像站在春天河岸的垂柳,夏天吹拂的一缕凉风,秋天起伏的庄稼,冬天飞舞的皑皑雪花,它在人们幼稚的童年播种了文学启蒙的种子,去寻根,去探究,最终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音乐的快乐,正是生活在那种刀耕火种的年代,没有现代人先进的教育手段,才让更多的人钟情文学,热爱诗歌。

(作者:杨世权

审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崔鹏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崔鹏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