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大山地毯”该如何破局?

 2016-07-08 19:12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记者 彭念敏 文/图

编前语:在所有昭通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地毯厂叫做“版纳”,那里生产的纯羊毛全手工地毯曾驰名中外。1983年,版纳地毯厂生产的“金殿”牌地毯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优质品奖,1989年获得云南省民族特色奖。这么多年过去了,版纳地毯厂,现在的大山地毯厂,怎么样了呢?

上图:工人正在挽线。

走进曾经的民族工业企业版纳地毯厂,现在的大山地毯厂,记者再不能感受到曾经的辉煌,稀稀落落的编织工人坐在沉淀了无数时光的大机架上,在光影错杂的车间里,静静编织沉闷的时光,唯有“唰唰”的切线声,工人手起刀落的动作,提醒你时光仍在流淌。

上图:工人正在修边。

厂子里负责生产的马礼芬说,2016年5月份,厂里销售额是4万元,而工人工资发放了14万元。另外,还得给工人买养老保险。工厂萧条至此,让记者觉得马礼芬给我们描述的厂里曾经1000多名编织工人在忙碌,下设无数加工点的繁忙生产场面简直恍如隔世。

上图:在机架前工作的编织工人。

辉煌:昭通曾是“地毯闪光”的城市

老工人沈利华说,版纳地毯厂的前身是昭通毛纺厂,1953年,建厂于昭阳区杨家牌坊陕西庙,主要生产毛线。1974年,该厂从毛纺社迁移到月牙塘(现在的昭通城钻石广场位置),正式改名为昭通市版纳地毯厂。而厂子之所以取名“版纳”,是因为产品立意外销,借助西双版纳驰名中外的旅游品牌,当时产品注册“金殿”,也就是为了在国内外叫得响。

上图:在机架前工作的编织工人。

据马礼芬回忆,她在1982年进厂的时候,地毯的销售渠道是由昭通外贸局供给云南省外贸局,再出口美、日等国家。那时,昭通地毯厂的设计以昭通乃至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民俗、歌舞为元素,产品在全国享有盛名。1988年,地毯厂市场销售情况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昭通也因此被称为“地毯闪光的城市”。

上图:在机架前工作的编织工人。

现在,厂里能够查证那段光辉历程的文字、图片资料都很有限,这给了记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记者觉得,1989年以前的“版纳”地毯,就是我们昭通山区飞出的一只“金凤凰”,雍容、华贵、奢侈……

1989年,因为全国外贸环境的改变,也因为政府对于市场规律的尊重,很多原本由部门包办的事情,都交由市场决定了。从那时起,该厂的产品销售急转直下。

上图:工人正在修剪。

出口转内销以后,产品主要销售地为昆明、曲靖、玉溪和昭通本地。应该说,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该厂还是作了一些努力,在生产品类上进行研发,在原制作客厅毯、床前毯、挂毯的基础上,增加了车垫、沙发垫等种类的制作。但是,像“金殿”地毯这样全羊毛、纯手工的高端定制艺术品,缺失了外销的广阔市场后,再难与市场对接。

版纳地毯厂不得不大量压缩生产,工人更是由1000多人锐减到100余人,下设昭通市昭阳区各乡(镇)的加工点陆续撤销,厂子风光不再。

上图:在机架前工作的编织工人。

蜕变:从“版纳”到“大山”

2004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昭通城月牙塘版纳地毯厂原址已经发展为城区,地毯生产与城市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时,政府把厂址作为商业开发进行规划,这也是厂子易址外迁的外部原因。

从厂子内部来说,当时随着老工人的逐渐退休,销量的逐渐下滑,靠着年轻的五六十个工人生产,要养活一个厂,以及六七十名退休职工,压力已经非常大。

企业当时开始考虑进行改制,对原有集体资产进行变卖,解决好之前所有遗留问题,版纳地毯厂的时代彻底结束,厂里工人全部成为下岗职工。

当时,开发昭通钻石广场的地产商唐永宏2005年在昭阳区太平办事处水塘坝重新成立了昭通大山地毯有限公司,借助昭通本地景点大山包的名气对厂子进行了命名。厂子继续接纳原版纳地毯厂的下岗工人再就业,生产的产品仍然沿袭之前的“金殿”牌。公司还投资300余万元扩大地毯生产规模,建成了占地面积10余亩的新厂区。

有了新厂,之前的下岗的工人大部分都选择留下,50多名老职工,加上后来招聘的几十名新职工,企业又开始运转起来。2005年之后的十年左右时间,厂子一直努力经营,不说赚钱吧,正常运转还是能维持的。2014年以来,企业、单位购买民族手工毯子的订单进一步萎缩,全厂年销售量不到1000平方米,根本不能正常运转,地毯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上图:在机架前工作的编织工人。

解惑:“大山”该如何破局

说到厂子今后的发展,厂子里的工人很茫然,像这样长期亏损,他们担心老板也许会放弃的。针对他们的担忧,记者也想听听法人对公司的规划,不料,厂里人对于老板的联系方式三缄其口、讳莫若深。

工人戚顺琼介绍,纯羊毛全手工地毯生产非常耗时,人工成本太高,原材料价格也高,以90道工艺90厘米宽、180厘米长的一条毯子的编织来说,一个工人每天上8小时班,至少要织一个月。并且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生产,而在销售,仓库里的存货照当前的销量进度,就算全部停工,也要卖三五年。

马礼芬告诉记者,像这样生产纯羊毛全手工地毯的厂家,全国仅三家,青海有一家,西藏有一家,要论技术的纯熟、品类的丰富,昭通大山地毯都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如果这样的品牌、这样的技术,注定要在她们这一辈消失的话,会是她最心痛的事。

在地毯成品车间,记者用手细细抚摸《彝族丰收图》《大山黑颈鹤图》《牡丹花图》……一幅幅精致的民族地毯作品,结构紧密、坚固挺实、雍容华贵。谁能相信,这样的好东西,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看看车间的工人,把本色羊毛线洗染着色、挽线、编织、平毯、洗毯、整修剪花、储存,程序有条不紊,让人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有一天可能会消失不见。

上图:仓库内成品堆积如山。

在记者看来,为了适应现代产业化发展对民族手工地毯产品竞争的冲击,首先,厂子可以实施生产自救,发展一部分市场需求量大的中低端产品,这样一来,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走进“大山”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毯子,以此,保住厂子的生命红线。另外,也要在产品的研发上下功夫,除了毯子,比如也可打造昭通的旅游精品,推出深受本地、外地游客喜爱又便于携带的民族手工艺品,以此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量、曝光量,尽快提升产品人脉气息。

其次,坚持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全手工纯羊毛地毯,寻找到适合的消费群体。厂子要不断带着自己的产品走出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消费者能找到这样的优质产品;另外,除在云南的各个城市设立专卖店进行销售外,逐步要在周边城市,甚至是更远的大城市设立专卖店。同步,要结合当下流行的电商、微商模式,发展销售商。

最后,要争取政府加大对大山地毯厂这样就业密集型困境企业的调研和帮扶力度,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这类民族企业的帮扶,帮助企业进行深度改造来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引导企业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申报,对相关民族手工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

退一步海阔天空。也可以寻求合作伙伴,或者考虑引进有能力的企业进行收购,实现民族手工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昭通大山地毯早日走出困境,走出昭通,走向世界,再创辉煌!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刘静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刘静涛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