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9-10 10:52进城务工者孩子就近上学
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2015年,家住昭阳区守望回族乡水井湾的高元靖进城务工,租住在秀水康城小区。2017年,女儿柳靖洢琦满6岁了,到了入学年龄,女儿是回老家水井湾读书还是在城里读书,就成了高元靖头疼的一大难题。回老家,没人照管女儿,那就意味着自己也要回去照顾女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就会加重。就在高元靖左右为难之际,昭阳区出台的随迁子女入学优惠政策,解了高元靖的燃眉之急。
高元靖提供了在昭阳城区务工的相关证明、居住证,填写并提交了《昭阳区秋季学期随迁子女一年级入学预登记承诺书》及户口簿原件、复印件进行预登记后,由于符合就近入学条件,2017年,高元靖的随迁女儿柳靖洢琦被昭阳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到了南城小学一年级(1)班。
跟高元靖一样,老家在鲁甸县安阁村的石俊峰也有同样的情况。为了孩子接受教育,石俊峰把孩子陈辰带在身边,想让孩子在自己身边读书。高兴的是,昭阳区出台的就近入学政策给石俊峰提供了便利。
在学校,老师对随迁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南城小学老师朱雪娟介绍说:“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会更多一点。由于随迁学生的父母为生计奔忙,常年早出晚归,时间并不固定,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部分家长不仅没有时间、没有精力陪伴孩子的成长,有的时候,因自身文化素质的原因,不懂怎么教育孩子,通常就完全把孩子的培养寄托给学校和老师。有很多时候,老师们还会利用课后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跟孩子的家长沟通。在学校,不仅要去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还要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挖掘和引导,让他们体验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据南城小学校长丁宗林介绍,南城小学目前有1400多名学生,划片就读的只有400多人,其余1000余人全是随迁子女。今年一年级总共有335名学生,随迁的学生就有226人。自2017年以来,南城小学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学楼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让学生和老师都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朝气。对于外来人员、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前些年,根据学校的招生指标数,在百分百完成区域内适龄儿童入学后,也对周边符合就近原则的适龄儿童进行登记报名。特别是从去年开始,为了让义务教育真正均衡发展,对户籍没有被纳入昭阳区划片区域的随迁子女就读问题,昭阳区教育体育局根据每个学校的办学情况,对这部分孩子进行调配安排,学校也尽可能地满足农民工子女和随迁子女的就读意愿。
在南城小学,学校给柳靖洢琦、陈辰和李思成等随迁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如今,柳靖洢琦、陈辰和李思成等随迁学生在老师的悉心教育及精心呵护下,学习进步,身心健康成长。
南城小学四(1)班学生柳靖洢琦说:“南城小学给了我温暖,老师教我做人的道理和爱护卫生、怎样尊师、怎样懂礼貌。老师虽然严厉,但是老师从不体罚学生,我与同学之间也结下了很好的友谊,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起玩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谈起自己的学习经验,南城小学三(1)班学生陈辰说:“每天早晨7时准时起床,7时10分吃早点,7时20分出门去学校上课。到了教室,不管老师在不在,都会自觉地拿出课本朗读课文,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回到家,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时间多的话,还会练毛笔和钢笔字,每天9时30分准时上床睡觉。周末的时候,我还会坚持锻炼身体,比如打篮球、踢足球等。”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就近上学
从昭阳区小龙洞回族彝族乡搬迁到昭阳区红路安置点的陈天其告诉记者,搬迁之前,女儿刘学婷在小龙洞乡小垴包小学读书,从家里到学校要走40多分钟,现在在昭阳区红路馨居小学读书,从家到学校只要四五分钟。学校的环境很好,就像花园一样。感觉学校就像建在自己家门口一样,很感谢现在的好政策,让孩子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读书。
在昆明转龙二小读书的吴茂,因其父母在昆明务工,无暇顾及其生活和学习而回到昭通。回来后,吴茂与二伯母生活在昭阳区红路安置点,现就读于昭阳区红路馨居小学六(1)班。吴茂说:“昭阳区红路馨居小学的学习环境与昆明转龙二小的校园环境差不多,但是,红路馨居小学的老师更活跃一些,这里的老师特温柔,在这里学习没有太大压力,学习成绩也比在昆明转龙二小好了。”
红路馨居小学英语老师徐福菊介绍说:“由于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来自不同的乡(镇),有很多还是留守儿童,导致了每个班的成绩两极分化相当严重。为了拉小差距,学校的老师就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进行午辅导和晚辅导。同时,还对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慢慢打开心扉、一起聊天、建立信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红路馨居小学自2020年5月份开学以来,共有来自大山包、炎山等不同乡(镇)的2300多名学生。 昭阳区红路馨居小学德育副校长马梦园介绍,由于这些学生来自昭阳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而且家庭比较贫困,有些学生家长常年不在家,有的学生属于单亲家庭,多种原因导致了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家庭教育、感恩教育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所以,学校就着力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进入校园必须“两人成排、三人成行”,出校园也必须从校门的右侧。学校相关领导表示,今后,将立志把红路馨居小学打造成“师德高尚、教学一流、安全有保障”的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