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9-05 09:37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念敏
穿越鲁甸县桃源回族乡集镇,往北行两公里,就到了拖姑村。村子依山傍水,青瓦白墙的回族民居建筑错落有致。田野里,成片的烤烟长势旺盛。数千亩苹果熟透了,映红了村庄,甜蜜的果香阵阵扑来。
拖姑村辖区有2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358户7892人,均为回族村民,该村于201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云南省传统村落。
据史料记载,拖姑村历史悠久,赛家营村民小组的村民即为元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而清雍正年间始建清真寺的马氏兄弟则是改土归流时直隶回族将领哈元生的部下。清乾隆年间,成都回民治大雄任昭通总兵,后任云南提督,又带来不少川陕和中原回族落籍。总的来说,拖姑村始于元,盛于清,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拖姑村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省具有代表性,以口头文学、礼仪习俗及九大碗、糯米粑粑、荞面汤、丝窝糖、包谷凉粉等传统美食制作为主。手工技艺类项目,如挑花刺绣、牛干巴制作等已进入了生产性保护名目。
从《拖姑村回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中了解到,拖姑村文化底蕴深厚,有近300年历史的拖姑清真寺就坐落在村子的玉盘山上。拖姑清真寺建筑精巧,被列为云南省“十大清真寺”之一。
说起拖姑清真寺的建筑技艺,真是巧夺天工。“整个建筑无钉、无楔、无扣,2014年,鲁甸6.5级强烈地震中,也毫无倾斜崩塌,依然完好无损,令人叹为观止。”拖姑村回族老人马应孙回忆起那次地震时民房大量被毁的狼藉场景,心有余悸。
坐落在小山包上的龙头山清真寺由老寺、新寺、学堂三部分组成,老寺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由朝真殿、唤醒楼、两厢等建筑组成。
国家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村民历历在目,最有发言权了。回忆过往,村民仅靠一条老旧的土河堤通行,道路狭窄、泥泞不堪,出行十分不便。后来,省政协民宗委为村子争取到了50万元建设资金,加之在市、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18年年初,拖姑村终于通上了7米宽的水泥路。沿线居住的6000多名群众受益了。
修路过程中,许多村民都无偿让出自家的土地支持建设,这让乡、村干部感动不已,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原来村里是土路,稀泥糊涂的,走起路来踩得泥浆翻飞。”村民马吉早老人深有感触地说。
2014至2019年,在扶贫好政策阳光般的照耀下,全村累计实施了包括产业、基础设施、安居房、金融、教育等方面共38个扶贫项目,总投资达到4439.67万元。992户村民如愿以偿建起了安居房。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33户,全村发展烤烟种植573户5438亩,产值达2010万元。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850元。
昭阳区、鲁甸县秉承“水为核、路为链、荷为美、林为荫、稻为乡”的规划理念,正在连片打造千顷池湿地公园。“千顷水体、万亩荷苑、十里稻田”三大特色景观,将再现昔日千顷池碧波荡漾之气象。如今,伊斯兰风情园畔,一片茫无边际、绚烂多彩的格桑花开得正艳,这就是千顷池湿地公园桃源坝区花海试验田。拖姑村村民知恩图报,1235户村民让出土地1186.42亩,以实际行动支持、融入大项目建设。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拖姑村党总支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在全村形成团结干事、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2018年,在“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评选中,拖姑村赛家营村民小组被列为提升改善型村庄;2019年,申报了昭通市市级党支部达标创建示范点。
全村积极探索“党建+民族+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充分利用被闲置的低洼水淹田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小龙虾养殖和大闸蟹试养。有了想法,说干就干。在党总支的引领下,村委会牵头,群众入股,合作社实施。集体经济的资金渠道采取上级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银行贷款一点,乡党委、政府帮助一点的方式进行解决。在226名社员的积极响应下,筹集到125万元启动资金。当年年初,成立了“鲁甸县源野养殖专业合作社”,将146亩抛荒10余年的水田盘活了。
本村村民阮金安就是盘活水淹田实现增收致富的一个典型例子。他靠自家的1.5亩水淹田养殖小龙虾4年了,每年能有5万多元的收入。为起到带动和示范效应,阮金安义不容辞,带着技术和他的1.5亩水淹田积极入股合作社。
当活蹦乱跳的7000斤小龙虾苗和1600斤大闸蟹投放水田的那一刻,拖姑村开创了全县大闸蟹养殖的先河。当年,实现养殖销售收入22.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益5.64万元。让村民万万没有想到,昔日的“水淹田”会变成今天的“聚宝田”。
拖姑村于2014年10月,在区位相对偏僻、贫困程度深的21村民小组,流转了243亩土地,投资500万元,创办了“鲁甸县山岗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启动大规模的种植苹果。发展至今,合作社已有51名社员,其中因学、因病及丧失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32人。
今年,合作社90%的果树开始试花挂果,早熟苹果产量有望采摘5万斤,中熟苹果7万斤,晚熟苹果10万斤,可创造收益55万元。“预计明后年丰产后,产量可实现40万斤,按最低保守价估算,可实现年产值100万元。”合作社法人马玉山忠诚、憨厚,干劲十足,与乡、村干部一道,算了一笔收入账。
干群心连心,携手奔小康。2014年,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9户1391人,贫困发生率为17.75%。近5年,全村33名帮扶干部任劳任怨、真抓实干、奋力攻坚克难,取得明显成效,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顺利出列。
作为挂钩帮扶拖姑村的鲁甸县民宗局,2014年至2019年期间,共争取到建设项目资金357万元,先后派出4名少数民族干部驻村帮扶。由于工作成绩优异,2019年2月,驻村扶贫工作队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十佳先进驻村工作队”,队长被表彰为“二十佳先进驻村工作队长”。
52岁的阮竹玉一家就是扶贫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今年3月18日,她和丈夫、二儿子免费乘坐鲁甸县政府组织的大巴车,到福州佳和鞋业有限公司上班。他们的工作很轻松,主要勾画凉鞋上的花纹。“每天按时上下班,不晒热头,也不要啥子力气,每月能挣到4000多元。”一年下来,3人就有10多万元的收入。
阮竹玉由于临时有事回了老家,我们才在她家2016年修建的几百平方米的大房子里相遇。她说,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在读职业学校,一年能领到3000多元的助学金。一个女儿已大学毕业了,正在准备考录事业单位。说起这些,阮竹玉满脸幸福,连连称赞现在的好政策。
像阮竹玉一样受益于国家扶贫好政策的村民还有很多。村民获得“雨露计划”项目资金已达45.9万元,贫困学生306人(次)获得资助;1220名贫困群众获得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大病保险;有农村低保对象694户930人,有特困供养人员10户11人,集中供养有8户8人,已入住敬老院,实现了老有所养;全村开发公益性岗位46个,全部安置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拖姑村正在按“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规划,及“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的文化名村规划跨越发展。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