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9-03 14:53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兴家。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地,两年后,这里已经是一座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城。
2019 年 12 月 20 日,来自鲁甸、巧家、彝良、盐津、永善 5 个县的 518 户1200 名山区贫困群众搬入新居。半年多时间过去了,8322户3.5585万人易地扶贫跨县搬迁的山区群众已搬迁入住新城,开始了新生活。
建一座新城,安万千百姓。鲁甸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围绕“家”的营建,通过建家、搬家、兴家、安家、爱家“多重唱”,弹奏出昭通脱贫攻坚战中一曲优美动人的乐章。
擘画建家“同心圆”,让搬迁群众看得见希望,从要我搬变成我要搬,是搬迁群众搬得出的前提条件。俗话说,故土难离,要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的贫困群众“挪穷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市”的建家理念,昭通、鲁甸市县两级党政部门从安置区的定位、思路、规划、布局进行系统谋划。总投资 53.08 亿元,用 17 个月时间,在 3700亩的规划面积上,建起 66 栋 8866 套搬迁安置房,同步规划完善市政道路、教育卫生、行政文化及商业等各类综合配套,一座高水平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一座新城跃然眼前,把愿景变成实景,分批组织搬迁群众实地参观,让搬迁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完善的服务、严密的搬家流程、温馨的保障体系,确保了搬迁群众平安搬、高高兴兴搬。安置区党工委组织 5 个迁出县工作组、技术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形成完善的服务组织体系,确保搬迁群众及时搬、有序搬;查房验收、分发资料、引导到户、帮助融入,准备交房、组织抵达、搬家入驻、开展遍访,严密的搬家流程体系,确保搬迁群众轻装搬迁、高效搬迁、平安搬迁;组建一支搬家团队搞服务、引进一家物管公司打基础、保障一日搬迁就餐解难题、开办一条商品街道储物资、购送一份平安保险安民心、书写一副喜庆对联的“六个一”保障体系。
织密安家“服务网”,让搬迁群众逐梦美好新生活是稳得住的重要抓手。安置区党工委以党建为引领,秉持高效率工作、精细化管理、保姆式服务理念,围绕搬进新家园、融入新生活、争做新市民、弘扬新风尚,以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工青妇群团组织、返乡大学生、驻村扶贫队员等为主组建起志愿服务队,对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创新性探索实践“红黄绿”灯管理。通过党建引领,系统性建立起“11311”服务网,“133454”治理网、“10+N”活动和形式,让每个社区背后都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每名群众前后都有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织密起安家“服务网”,让搬迁群众筑梦美好新生活。
打好兴家“组合拳”,让搬迁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是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的关键。对搬迁群众来说家园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地方。根据全市统一安排,鲁甸卯家湾安置区依靠迁出地党委、政府,在迁出地以退耕还林政策为主、以规模化流转经营为辅、以代管代耕为补充,盘活搬迁群众迁出地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确保搬迁群众迁出地“三块地”不闲置、不浪费,让搬迁群众有收入。在迁入地则通过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成 2200 亩绿色食品加工园、3000亩现代物流园,10000亩蔬菜基地、10000亩苹果基地的“两园两基地”产业园。在安置区还通过项目拉动、企业带动、招商推动,建成一批扶贫车间拓展就业岗位。安置区通过组建劳务输出协会、建立劳务微信群、搭建互联网掌上“就业平台”、以社区为单位高度组织化等措施,实现搬迁群众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还通过安置区商铺、商业街区等商业平台,鼓励有能力的搬迁群众开展创业活动。通过打好产业、就业、创业兴家“组合拳”,安置区实现了新房屋、新社区、新产业、新生活、新发展的美好目标。奏响爱家“大合唱”。
实现人的素质提升,让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城市社区,是实现搬迁群众逐步能发展的根本。安置区开展感恩教育、大力倡导文明实践活动、完善市政、社区服务配套设施,让搬迁群众住下来,实现便民。引导搬迁群众提升产业、就业、创业的发展意识与技能和水平,推动搬迁群众富起来,实现利民。
建立完善服务管理保障网,让搬迁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干部的真情付出,真正让搬迁群众稳下来。
如 今 ,在 鲁 甸 卯 家湾,3 万多山区贫困群众实现了从“一片荒坡地”到“一座新城区”的华丽转身,从山区贫困群众到城市居民的华丽蝶变。
(云南日报记者 蔡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