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8-23 10:23赤水市是我们在贵州赤水河流域采访的最后一站。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其历史悠久,但以市命名的时间却不长,它原来叫仁怀,后更名为赤水厅,1914年设赤水县,1990年设赤水市至今。赤水市是幸运的,虽然被仁怀最终夺走了名号,却成为赤水河流域唯一用赤水来命名的城市。
8月22日,我们采访团离开千年土城,向赤水市出发。沿着赤水河下行,两岸满山的翠竹,苍翠欲滴,但仍无助于降低河谷的气温,进入赤水市丙安镇,感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盐运渡口的厚重,天气越来越热,室外温度已经超过35度,汗水不自觉地从身上溢出来,像进入了蒸笼,洗着桑拿浴。
或许是这里特殊的土壤,奇异的丹霞地貌,赤水市不像赤水河中上游的几个县市以酒取胜,而是另辟蹊径,发展旅游业和竹产业,走生态立市之路,把赤水市的经济与文化搞得风生水起。
赤水市的优势同样在水,由于毗邻四川、重庆,这里是贵州入川渝的最大门户,也是贵州省最大的通江口岸。这在现代化的航空、公路、铁路没有出现前,河流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河流就是一个通道。赤水河的地位也是如此。
俗话说,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几千来,这是亘古不变的。这几项中,最离不开的是盐,如果没有盐,这生活就没有了味道。翻开盐的历史,在我们西南三省,四川自贡产盐,而贵州是不产盐的。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川盐入黔”的说法。川盐怎么入黔呢,有两条路,一条是走陆路,靠人背马驮,一条是走水路,靠水运。水运成本相对较低,但水运离不开河,所以贵州大部分地区靠乌江、赤水河运盐。最短的水路,就是赤水河。早上在元厚镇采访时,有个义务宣讲红军渡故事的老人肖义武,对赤水河的盐运也能说上一二,他说,红军一渡赤水的元厚以前是一个运盐的渡口。据他回忆,贵州人吃的盐巴,是从四川自贡来的,一般是从岷江沿金沙江起运,先是大船,可载上百吨,运到合江,因河道浅,运船载重减至30吨,到了赤水渡口,又换20吨级的驳船,到了丙安古渡和元厚古渡,就换为6吨了,然后再往上,经土城,到吴公岩,因滩大,无法行船,需人背转运,过了吴公岩,又转小船运至茅台,最后上岸,通过人背马驮的方式运至黔中黔南。由此可见贵州人吃盐的艰辛,难怪到了解放前,穷人吃不上盐,被称为“干人”。老人还说,盐运一直运到20世纪40年代,他的父亲都当过船工,拉过纤,还会唱川江号子。老人说的盐运船载重量可能不一定准确,但赤水河用船转运盐的历史确实存在的。这一点,与谭智勇先生说清朝时就开修赤水河运盐,有“川盐走贵州,秦商出茅台”的说法都是一致的。而且,赤水河成为美酒河,也与少数大盐商带头开发茅台酱酒有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是赤水河的盐运造就了今天的茅台。在今天的赤水市,以前的盐运渡口还在,元厚和丙安的盐运渡口也还在。盐运承载了川盐入黔的使命,也给赤水河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传承和宝贵财富。
说完了盐,再来说醋。这也是赤水市的一大资源。赤水河流域酿醋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1998年,赤水市在复兴镇马鞍山出土了汉时的陶醋罐,可以说,赤水制醋的历史至少已有了2000年。而且,这项技艺一直被传承了下来。清朝年间,赤水市作为出黔入川的水陆大码头,酿醋的作坊就有多家,形成了赤水晒醋的品牌,并参加了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与茅台酒一起荣获金奖。
今天下午,我们来到赤水曾氏晒醋采访,听了该企业负责人的介绍,观摩了酿造作坊、天然晒露场、晒醋展示厅,对赤水晒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大家可能知道,制醋离不开大米、小麦、大豆和水,需要进行发酵,然后成醋。赤水晒醋之所以成为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关键在其制作方式与工艺方面与众不同。曾氏晒醋始于1900年,第一代师傅叫曾汉清,现已传三代,至曾泉霖手里,更加发扬光大。赤水晒醋主要选当地的优质大米、糯米熬成稠淡、软硬相宜的米粥,冷却加入平缸,按比例加入醋曲,搅拌均匀,进行醋酸发酵、装缸酿晒,然后取出加入水,再放入缸中晒,最后制成醋的过程。据介绍,曾氏制醋有十二道工艺,包括草本配制、醋曲制作、米粥糊化、糊粥糖化、精制醅料、醅料入槽、翻醅拌和、入缸封醅、酿晒发酵、精取醋醅、淋取晒醋、酯化成品。赤水晒醋最重要的工艺是“晒醋”,因其采用固体发酵繁殖产生天然醋酸菌,醋醅和成品醋在日光下曝晒而成,故称晒醋。笔者在现场看到,该企业用了很大的空间,装缸晒醋,据说晒醋的时间越长越好,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酿晒,所产成品没有保质期,越陈越香,加上盐,还可起到防腐的作用。目前,该企业已实现年产3000——5000吨的规模,所产晒醋市场良好。
我们一行人现场品尝了晒醋,的确口感不错,难怪赤水市认真抓好赤水晒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扩大生产,使赤水晒醋成为赤水市的又一张名片。
盐和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赤水河中游,能有千年盐运的历史积淀,又有国家认可、人们信赖的赤水晒醋,这赤水河也流出了它的价值,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