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8-22 10:15“荒山秃岭乱石坡,经济萧条路坎坷,群众来去全靠脚,一根扁担两只箩” 。这是过去贵州习水县淋滩村贫困落后的一个真实写照。
“可现在却不一样了,全村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全覆盖,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这些喜人变化,都是淋滩村抓‘两红’和‘两绿’的结果。”遵义日报社派驻到淋滩村第一书记徐刚说,脸上写满了欣慰。
徐刚口中的“红”,就是淋滩厚重的红色文化和红糖;“绿”呢,就是淋滩的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
红糖里蕴含的“红军故事”
淋滩村种植甘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饥荒年代,不少村民靠吃甘蔗熬了过来。不仅如此,更让人自豪的是,这甘蔗熬制的红糖里还蕴含着一段感人的“红军故事”——
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时,几十名伤员流落在川黔边境,一路辗转到了淋滩村,见红军们伤病缠身,饥寒交迫,当地村民在淋滩地下党支部的组织下,收留医治伤员,砍下自家的甘蔗熬制红糖,还拿出家中珍藏的鸡蛋,煮糖水鸡蛋为红军们补充营养。在村民们精心的呵护下,部分红军伤员痊愈赶上了大部队。此后,村里人将红糖称作“红军糖”。这小小的红糖,不仅承载了红色革命历史,更承载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深情。
村主任王茂应告诉记者,淋滩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过去虽然贫困落后,但红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该村老街附近赤水河畔至今还立有红军四渡赤水的纪念碑。
王茂应说,当年红军长征离开贵州后,许多流落在赤水河两岸川黔边区一带的红军伤病员,遭到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杀害。为了保护红军,当时的淋滩人先后收留红军伤病员有上百人,并请人帮他们疗伤。1938年5月,四川古蔺地下党特支书记熊少阳等人,在掌握绝对可靠的情报后,召集留在淋滩的红军党员刘清华、杨泰山、宋加通等人开会,宣布恢复和接上组织关系,成立中共地下党淋滩红军支部。
2016年,赤水河旅游公路打通后,处在仁怀市茅台镇到赤水县中间地带的淋滩村党总支,开始在“两红”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做文章,他们搜集整理了很多关于红糖文化和红色文化历史素材,并通过举办红糖文化节,向外界推介红糖特色产品,传承制糖工艺,讲好“红糖”和“红军故事”,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深义。
经济林果强村富民
过去,淋滩村群众多数都是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尽管家家有甘蔗,可一年到头,用土灶熬制红糖换来的一点收入也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因为贫穷,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了工。
“淋滩村要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2016年,挂钩该村的遵义日报社领导到淋滩调研,在分析了该村的产业现状后,决定帮扶淋滩发展红糖产业。随后,镇村组织考察组赶赴黔西南州望谟县考察,引进优质甘蔗,建起了甘蔗示范种植基地,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让资金变成“股金”,让村民变成了“股民”。到2019年底,淋滩村有近400户村民种植了甘蔗。从过去二三百亩发展到现在1000亩的规模,村里还办起2家红糖厂,5家小作坊。红糖年产量达4500余吨,原来几元一斤的手工红糖价格现在飙升到15至25元不等,仅销售红糖一项,淋滩村民人均就可增收5000元以上。
除了抓好红糖这个主导产业外,淋滩村还因地制宜,发展花椒700亩、香芋南瓜700亩、红薯300亩、三红蜜柚200亩,多元化结构、多样化种植,让该村群众渐渐走向了富裕之路。
说到蜜柚种植,还有一段故事呢!徐刚说,最早的蜜柚树苗是当年老红军宋加通从江西老家带回来的,在淋滩生根发芽,培植出了今天大片大片的柚子林。现有村里有数千株柚子树,一到丰收季节,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柚子,淋滩人都叫它“红军柚”。
2018年,淋滩村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成功摘掉贫困帽子。群众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2019年,该村被贵州省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并入选全国第五批古村落名录。淋滩,从过去的贫困古村落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明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