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感恩红色·走进赤水㉘丨赤水行记之七:茅台酱香

 2020-08-20 09:11  来源:昭通新闻网

8月19日,我们正式开启了在茅台的行程。在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三省四市媒体赤水行一行17人,先后到鲁班场、五马河、茅台渡口以及两家茅台酒业采访,一直采访到晚上七点。

当地宣传部门为今天的行程作了精心的安排,讲到红色文化,专门安排了仁怀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会长刘一鸣先生随行介绍,刘一鸣先生当过老师,退休已三年,但出于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茅台红色文化的宏扬传承,成了很多外来团队的红色文化义务宣传员,他把鲁班场战斗与红军三渡赤水的故事讲得生动完整,为记者们采访赤水河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为了把仁怀市对赤水河生态文化保护给大家直观地呈现出来,遵义报社的徐飞老师建议我们去五马河看一看,采访那里的群众自发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对赤水河支流五马河进行保护的故事。最后,还安排我们对赤水河流域的白酒企业如何参与赤水河保护进行采访,考虑十分周到。

几天来,与赤水河相伴相眠,与赤水河流域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一起律动,我的思维不断在红色与绿色之间游走。到了仁怀,到了茅台,到了这个红色与绿色相互交融的地方,我觉得要舍弃些什么,关注些新内容,因为从茅台小镇走过,这里的文化,除了酒,还是酒,这是一个被酒浸透的小镇,这是一个醉得很深的小镇。

这次出门时,市生态环境保护局的杨凌波科长给我派了个任务,要我在赤水河流域沿岸了解一下红缨子高粱什么时候收割,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这次采访出行已经六天,但这个题目一直没有完成,直到今天我在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的小山上,看到一片红得发紫的高粱,在地里摆着成熟的造型,等待着主人来收割。是的,当农历二月,主人把高粱的种子播下,高粱与土地的热恋已经开始,很快破土成长,而且,这里是红军强攻鲁班场的热土,积极向上的情绪就更加高涨,海拔800多米的山谷给了高粱成长的环境,过了六个月,正是赤水河高粱露脸的时候,也是红缨子高粱成熟的季节。主人按期来收割了,我看到,地里有一大片红缨子高粱还像花儿一样绽放着,已经摆好了造型,像等待着摄影师赞美的镁光灯。而有一些,已被主人的镰刀轻轻割下,甚至有的已被除去秸杆,均匀而饱满,躺在地上晒太阳,据说,两三天之后,就将放进窗库,等待酒厂的老板派车来,像接新娘一样拉走,开始它由原料变为美酒被人享用的愉快旅程。

仁怀是一座酒都,而茅台镇是酒都里的皇宫,茅台酒则是皇宫里的皇上。但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有多少人能喝得起茅台,所以,茅台镇千家万户以酒为家以酒为业,为人们准备了各种档次各种价格的酱香美酒,为海内外的客商提供了平台,也带活了茅台与遵义的旅游。

我们的车才行进茅台镇,就闻到了一股酱香,而且是一股令人心动的香味。我从事宣传工作,知道宣传就是做好一个内容,反复地推介,强化人们的印象。但很奇怪,茅台酒以及茅台镇的酒厂基本上不做酒的广告,不搞宣传,但是东南西北的人为了这股酱香,仍然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这大山里折腾,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吗,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我个人以为,遵义以酒兴市,仁怀以酒立市,茅台镇就是一个酒的超市,这其中的原因,与茅台酒的文化有难以分割的关系。

前天,参观了金沙回沙酒厂,今天,又听了黔酒、国台相关人员的科普,我以为,茅台镇的酒能吸引人,茅台酒能醉人的还是它的文化与工艺。

黔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讲解员周尔碧女士给我们介绍,酱香酒的酿造与原料、工艺、水、气候等有密切的关系,真正的酱香酒的酿成,是一个文化凝结与释放的过程。茅台酱酒引以为傲的工艺被称为一二九八七。这是一道堪称自然与人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工艺。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周期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酱酒的酿造,是一个固态发酵的过程,在后四个环节,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与很精细的呵护。比如,两次投粮,第一次投粮叫下沙,沙就是高粱,这次投粮必须经过润沙、蒸煮、摊凉、加曲、入窖、发酵等六个工序。我以前在农村跟随父亲煮过包谷酒,一般来说,经过这六个工序就可以开始取酒了。但对于酱香白酒的制造来说,这第一次投粮的六个工序才是个开始,还需要第二次投粮,也就是在第一轮工序的基础上,再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再重复第一轮的六个工序,目的是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的微生物。

我这两天听了关于酱酒的介绍,觉得这个微生物在酱酒的生产中扮演着一个神秘的角色,而且,这个微生物要在海拔适宜、高温潮湿的环境自然形成,也就是赤水河两岸和茅台、习水、赤水等地区特殊的气候。这让外行人难以理解其中的奥妙。或许,正是这些自然的因素主宰着茅台酱香白酒的命运。

而后来的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相信读者朋友们都能理解得了。但这后面的几个过程加起来,则要花去一年的时间,这就是工序说道的一,这既是一心一意,也是九九归一,酱香白酒的酿制,真是一个工序都不能减少的过程,难怪,茅台镇的对面山上,会取一个天酿的名字。

入夜,住在茅台镇,看着赤水河两岸浸泡在酒的味觉里,你忍不住要出去走一走,走进红军四渡赤水的记忆。这时,一个1915广场会把你的足迹留在那里。所谓1915,是茅台镇产的茅台酒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白酒博览会上,摘得了金奖的王冠,因此,这个平平无奇的广场,得到了这样一个称号,也成了一个没有建筑却名扬茅台的地标。当年,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候,茅台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确实给中国人争了光。

茅台是酱香白酒的佳品,而且,还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作出过贡献,1935年3月15日至17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的时候,茅台酒不仅让红军信心倍增,而且为那些在战斗中受伤的红军战士疗伤消毒,这是令人感动的红色记忆。

我这里所写的茅台,更多的是一个地名的概念。我走进茅台镇,觉得这里是一个酒的集镇,这个集镇的商铺,经营与吆喝的全是酒。据悉,白酒是仁怀的核心产业,仁怀98%的收入来自白酒,全市有白酒生产企业2900多家,成规模生产白酒的企业有80多家,品牌价值达700多亿元。而且,因为白酒,带动了仁怀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成为仁怀腾飞的催化剂。茅台在这个产业的发展中,贡献首当其冲,而且一直承担着带动仁怀经济发展的重任。

除了特殊的气候与环境,茅台满城的酱香与酒香,还得感谢三样材料:高粱、水和小麦。小麦是制曲的原料。而赤水河的水是酱香美酒的河床,如果没有赤水河水的滋润,这条河边不会有这样多的美酒和企业。至于高粱,那种果粒饱满的高粱,则是酱酒酿制的必备原料,特别是茅台等白酒的醇香怡人,还有让天下人为之疯狂的白酒,离不开红缨子高粱。

茅台的酱香带动了遵义乃至金沙等地红缨子高粱产业的种植,更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和贫困群众的就业,白酒产业的兴旺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奇兵的作用,就像红军长征当年的四渡赤水,于轻描淡写间完成了长征的伟业。

我们从赤水河的两岸穿行,感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磅礴力量。从五马河采访当地怎样保护赤水河的典型做法回来,在从五马镇回茅台的路上,看到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红缨子高粱成熟的景象,丰收的景象,我很欣慰,这漫山遍野的红缨子高粱,让我闻到了茅台镇这块甜密醉人的土地飘出的酱香。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的,嗅过了茅台镇美酒的清香,见证了赤水河的干净清亮,市生态环境保护局杨科长给我调研的问题也似乎有了答案。

( 昭通日报社副总编辑 曹阜金 )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赤水源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