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8-09 10:19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寨林合作社紧扣市委“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构建社员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村民抱团发展,让昔日被撂荒的土地长满了“金豆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走进上高桥乡大寨村,成片的马铃薯让人眼前一亮,马铃薯花已凋谢,粗壮的秸秆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合作社社员毛国凤看着自己片区里长势良好的马铃薯,忍不住动手刨起来,大个大个光滑的马铃薯随即钻出了土层。毛国凤和合作社其他6个种植组长分别管理着7 个片区,各自在自己的片区上尽职尽责。
毛国凤告诉笔者,以前很多地都是荒着的,后来租给了合作社,大部分农民都在这个合作社务工,一年比以前翻了两倍的收入,大家都高兴得很。
大寨村种植马铃薯由来已久,但由于品质不好,没有市场,8角钱一公斤都卖不出去。种地没有效益,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成片撂荒的土地杂草丛生。寨林合作社组建起来之后,引进优质马铃薯品种,和龙头企业进行合作,统一良种,严格种植标准要求,组织群众科学种植管护,马铃薯种植获得了丰收。
据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明岗介绍,2020年,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规模扩大到了1600亩,带动群众种植2000余亩,预计总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合作社的带动。在起初流转土地发展合作社时,村民大多对此嗤之以鼻,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资金成了合作社发展路上的“拦路虎”。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积极动员下,49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以劳动力或现金2000元的方式入股,再加上多方筹集,合作社有了发展的第一桶金20万元。
如何破解融资难题,合作社一边运行、一边摸索。2018年,合作社创造性提出了选准一个产业、组建一个规范合作社、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五个后顾之忧的“11115五环工作法”,充分发挥了小额信贷资金助推产业发展的作用,改变了群众不愿贷、商业银行不敢放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资金难题。
为激发股东社员的积极性,合作社提出了社员积分管理制度,对社员出勤、单项工作完成、获得表扬等情况给予10—100分不同层次的积分奖励,对工作完成不好、受到批评的扣罚积分,同时分别纳入表扬栏和批评栏,并在村上显眼的位置张榜公示。积分可兑换肥料、农药、铁铲、大米、鲜肉、食用油、毛巾、洗衣粉、香皂、牙膏等生产生活物资。合作社通过一系列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社员们真正成为了合作社的主人,寨林合作社悄然之间变成了村民口中的“我们的合作社”,并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于2019年获得市级示范社荣誉称号,社员已从最初的49户发展到了353户。
王明岗说,通过合作社的规范运行,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巩固了脱贫成效,助推了乡村振兴。
“独木难成林”。在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的同时,合作社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的支持,种植绿化树、养殖黄牛和蜜蜂,逐步形成多元发展模式。
今年57岁的李自全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和10多个村民正在打理雪松地里的杂草。雪松有些扎人,但李自全浑然不顾,奋力挥舞着手里的镰刀。
李自全说他通过种树,学到了经验和技术,知道了绿化树怎么才能长得快。
合作社不但发展种养业带动群众致富,还为群众开发了许多就业岗位。今年1—7月,合作社7个种植组继续创造务工岗位,稳定带动130户家庭解决就近就业问题,群众增加务工收入80万余元,户均增加务工收入6000元以上。
通讯员 王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