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纤巧竹编 绥江奇巧

 2020-08-07 16:0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绥江,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县城,身处县城所在地中城镇,位于溪洛渡、向家坝两大巨型水电站之间,是向家坝水电站库区云南第一移民大县,761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有竹林40万亩。

绥江竹编技艺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使用竹子制作“节杖”的历史。千百年来,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发现竹子富有弹性和韧性、能编易织、坚固耐用。有了大自然馈赠的原材料,竹子就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人们用竹子编制各种日常用品、器具、农具等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习以为常地搭建“竹屋茅舍”开始家庭生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用竹子编制的用品越来越精细、美观,自然而然地就有了“竹编”手艺的产生,流传至今。

据明代嘉靖年间《马湖府志》记载:“绥江境内有罗汉竹、苦竹、慈竹,葫芦竹、斑竹等品种。”千百年来,这就为勤劳的绥江百姓,提供了就地取材的各种竹资源。1949年编撰的《云南省绥江县县志》记载:“篾匠用竹制具售卖者二十余家,工人百余,销本境外,并运销邻县。”这足以证明,竹编工艺长期以来已在绥江广为流传。竹编技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绥江传统文化传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绥江竹编经过历代竹编艺人的继承和发展,编制出各种精美的竹编工艺品,逐渐形成了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竹编技艺特色。

“工欲善其事,必行利其器。”绥江竹编是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竹编手艺人会根据编制需要,选择不同品种和竹龄的竹子,去头弃尾,选用中间几节色泽一致,节长质细的部分,下料成竹筒。选好的竹子要经过锯竹、刮青、分块、分篾、晾晒、防虫、防麻斑、防霉变处理、染色、编制等多道工序。其中,分篾是最关键的环节,技术要求非常高,分篾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档次。分好的竹片劈成篾条,篾条分篾青和篾黄两部分,篾青是竹子的表皮,光滑柔韧极富弹性,可劈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篾丝,用于编制细密精致的篾器和精美的工艺品。篾黄柔韧性较差,难以劈成极细的篾丝,因此常根据需要劈成数层,用来编制较大的竹制品。

分好的篾丝需要经过煮制,作“三防”处理,再根据需要进行染制。编制有色彩的竹制品,要先将竹片或竹丝用天然染料经调配即可生成不同的颜色后互相穿插,形成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对一个竹编手艺人来说,精准配制染料,把握煮染技巧,是保证竹编制品色泽一致、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重要环节,这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潜心研究中才会掌握得心应手的配制技巧。

绥江竹编通过选料、晾干、去结、刮青、分篾、染色、编制等工序完整地结合后,编制出的竹编内层密实、外层美观,内外双层天衣无缝、造型古朴实用、圆满夸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绥江竹编制品种类繁多,在日常生活中,深受老百姓喜爱且最为实用的有夹背、娃娃背篼、提篮、桌椅、竹扇、凉席、竹童车等。

传统的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和粗丝竹编工艺品。竹编艺人在编制时一般采取平面和立体两种方式。立体编制的竹制品艺术附加值较高,按每厘米宽度有几根篾丝来确定档次,如每厘米内有18根以上篾丝的制品为精档,视觉上栩栩如生,触觉上似锦缎般细微柔软。绥江的竹编工艺品,以竹编画最具代表性。竹编画采用手工编制,以经纬的穿梭为主线,通过挑、压、破、拼、提等编制绝技,配以虚实、明暗的变化,将湖光山色、风土人情、花鸟草虫等题材出神入化地编制入画,惟妙惟肖、立体感强,其精细效果和艺术神韵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允琪/文 董超/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绥江 竹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