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罗炳辉的思想演变与革命信仰的坚守

 2020-07-29 15:2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罗炳辉,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高级将领。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首批33位,后来的36位军事家之一。身后殊荣生前功。罗炳辉的一生忠于革命,坚守信仰,忠爱人民,以短暂之49岁生命,铸共和国之辉煌。

罗炳辉的丰功伟绩,是留给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永续发扬的精神财富。他追求平等的一生、追求进步的一生、追求革命的一生、追求真理的一生,高山仰止,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罗炳辉的思想在离家前的演变、在滇军中的演变、在投身红军后对革命信仰的坚守等三个侧面进行阐述论证。

罗炳辉的思想在离家前的演变

都说“时代造英雄”,但能让时代铭记的英雄往往寥寥无几。这说明,人与人的不同成就,与人本身的家庭影响和思想性格密不可分。犹如罗炳辉在1943年《自传》中叙述:“祖父时代是富裕的家庭,迭遭变乱和当地恶势力的敲诈剥削,到父亲成年时,便一贫如洗。祖父去世后,父亲一面帮人做零工,一面向地主租地耕种,日夜辛劳,入冬又肩担背磨做些山货生意,衣食勉强能自给,即娶母回家。自我出世后,父母更加勤苦劳动,省吃俭用兼做小生意,家境日渐富裕,我十岁后,在地主、豪绅和官吏的敲诈剥削下,家境又沦为赤贫。我仅在私塾里胡乱念了三年书。”三年的私塾读下来,罗炳辉虽识字不多,但使他懂得了恶霸豪绅的横行霸道与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公。

而在这种封建恶势力的高压下,罗炳辉的家庭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罗父一辈子受尽豪强欺辱,总是忍气吞声,以此企望祸不沾身;罗母则性格刚强,面对土豪劣绅的欺压,心有不甘,但无论遇到千难万阻,都不忘保护和鼓励孩子除掉恶霸的志向。不公的环境,母亲的硬气,铸就了罗炳辉刚毅不屈的性格。

他11岁就敢对恶霸无故殴打乡邻而发出:“只准你们欺负人,不准别人说,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之愤慨!他12岁就敢把无故敲诈他家的恶霸告上公堂,且在公堂上据理力争,使恶霸理屈词穷,后靠贿赂才勉强判个平头官司。面对恶霸“量你也屙不起三尺高的尿!”的蔑视和凌辱,少年罗炳辉发出了抗争的怒吼:“等我长大了要飞起来,把你们这帮恶霸杀掉!”从此,他立志成长为一名惩恶扶弱、勇于反击的铮铮铁汉!

事隔不久,一件大快人心之事在少年罗炳辉心里迸发出了更加激烈的火花。当时滇军一个连驻防彝良,其中两个士兵(兄弟俩)为报母亲被大地主谢戒城长期欺压凌辱之仇,把恶霸痛打一顿并砸其家产,该恶霸请出了县长为其撑腰,县长出面找连长解决,连长不予理睬。该事件显示出了当兵人的威风,使年少罗炳辉悟出了一个道理,穷人要想扳倒恶势力,打倒人吃人的不平社会只有当兵,拿枪杆子。从此,13岁的罗炳辉便立志从军。但第一次出走从军被人阻拦,没有成功。为了拴住他的心,罗父为年仅13岁的他包办了第一桩婚姻。有了妻子,有了孩子,罗炳辉当兵的理想依然矢志不渝。1915年冬,罗炳辉再次离家出走,后几经周折,终于得以补入滇军炮兵队,从此开启戎马生涯。

罗炳辉的思想在滇军中的演变

海伦·斯诺在《续西行漫记》之《“飞将军”的统帅——罗炳辉》里开篇即言:“罗炳辉,一看就像个‘中国将军’,有最优秀的冯玉祥传说,怪不得十八岁的时候人们就称他作云南省的‘模范军人’。”这段行云流水般的描述,难以掩饰的是对罗炳辉的由衷赞赏。可就是这样一个“云南省的模范军人”,掺杂了多少成长的艰辛与磨炼。

罗炳辉在1943年的自传中记述:“辛亥革命后的滇军,先由蔡锷主持,后由唐继尧接任。”“军队三操两讲,纪律极严。”“对士兵进行保卫国家、民族牺牲光荣教育。要求作战顽强坚决,与武器共存亡,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准赌、嫖、吸烟、喝酒,以尚武精神为军人高尚品德,部队秋毫无犯。”可以说,当时滇军对士兵的严格训练和爱国主义操守教育深得人心,也使得一心追求光明的罗炳辉深受教育和启发,以至于他经常废寝忘食、昼夜苦练,练就了一身过硬军事本领,并对国家和贫苦人民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期盼与憧憬;以至于当家庭连遭母被恶霸逼死,父被冤枉抓捕的两大灾难发生时,他气得昏死,也痛苦地强压悲痛,决意暂时抛开个人私仇,誓为天下如父母般的苦命人奋斗!

可惜讨袁后,“由于上层军官贪污腐化,部队素质、纪律渐坏”,加上滇军上层争权夺利,部队逐渐上下分离,不得民心。

由于罗炳辉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军人,深得时任云南督军兼省长的唐继尧赏识,后来,唐被迫通电辞职在香港期间,也将一切采买大权交给罗炳辉打理,对他非常信任。但自香港路上,罗炳辉所见沦为法帝国主义殖民地的越南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以及亲眼目睹的国人同胞遭受的种种欺压,使他忧心忡忡。加上发现曾衷心爱戴的护国元勋,已然蜕变为挥金如土、荒淫腐败的军阀时,便毅然决然地离开,回到云南,继续寻找救国出路。

后来,他决心跟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滇军朱培德部军官特校队任交通组副组长,专管运输。在讨伐陈炯明叛逆的战役中,他为挽救驻帽子峰司令部连续狂奔20多个小时,急行190多里的路程,到达滇军司令部报告消息使得司令部及时、安全撤离,获得了“神行太保”“智勇救滇军”的美名。

1922年5月至1927年,罗炳辉先后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军北伐, 5年中参加的大小战役数百场,可就是这样一个为国民革命九死一生,战功卓著的北伐勇士却遭编遣了。由于罗炳辉抨击国民党腐败,同情工农,在蒋介石发起排除异己的“陆军编遣运动”中,罗炳辉被许多敌军官联名指控为共产党,被遣离了朱培德部。经过“指控共产党事件”之后,罗炳辉对共产党反而更加亲切了,他认为:如果我反对腐败,同情工农的所作所为就是共产党之行为,那我宁可成为一名共产党了……当然,这些想法还只是他自我心理的一种暗示,他当时对共产党的理论和政治主张实在没有机会详加了解。

1929年6月,应江西剿匪副总指挥金汉鼎的电令,罗炳辉抱着“手里抓着点武装,才有其他办法”的想法,赴江西省吉安县任八乡联防靖卫大队大队长一职。在奉命剿匪过程中,他抓到一些跟着红军走的农民,也看到了红军留下的标语,发现标语内容很符合劳苦大众的需求。罗炳辉联想到国民党当局和地方贪官污吏盘剥欺压民众的种种把戏,再联想到自己与家乡父老受到的各种欺压,他突然明白贫苦农民为什么会誓死跟着共产党走了。于是,罗炳辉便拿出多年积蓄,把抓到的农民每人发放了一银元放归。他的言行引起了中共赣西特委和江西省委的关注,组织决定派罗炳辉的滇军故交赵醒悟做争取他入党的工作。对这样的安排,罗炳辉犹如久旱逢甘霖,迅速、努力地吸收着有关革命的理论和主张。1929年7月9日,罗炳辉以罗南煌的身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在投身红军后对革命信仰的坚守

吉安起义后,罗炳辉部既要与强敌作战周旋,又时常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加之当地党组织存在着领导策略欠妥、方法不当的问题,尤其是某些干部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对罗炳辉及起义人员乱猜疑,造成恐怖现象,引起了部分起义人员的恐慌和不满,加上这支起义部队本身成分复杂,思想不稳,所以造成了罗部个别叛变的不良后果。国民党当局也不吃素,他们先是轮流利用高官厚禄利诱罗炳辉,见他不为所动,又耍挑拨伎俩——到处散布罗炳辉从红军处拿到钱才起义的,以扰乱罗部军心。

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罗炳辉常常深夜难眠,忧心如焚。他想到工农的苦难未尽,国家前途未卜,自己为工农利益奋斗的理想还需坚持与奋斗,便咬紧牙关,不厌其烦地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阐述革命前途,大局方向以稳定部队。不仅如此,他在行军途中还坚持不骑马,穿着和战士一样的草鞋,坚持与战士吃一样的饭菜,猜疑和不满渐渐被罗炳辉的诚意所消融。与此同时,罗炳辉还及时按照正规部队的训练方法要求部队,从政治教育、军事训练、文化学习、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整顿,在罗炳辉的努力下,部队越发团结,战斗力越发显著。

1935年7月,张国焘悍然南下,拒绝执行中央北上路线。罗炳辉率领的红32军也被迫跟随南下川康。而张国焘为了分化、控制32军,调走了里面一部分拥护北上抗日的干部,再派来一些支持南下路线的“政工干部”和“军事教员”。电台早已被张国焘下令调换的红32军,与中央无法联系,罗炳辉就找红军总司令朱德求示,朱德要他坚定信心,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安心工作,团结部队,提醒指战员们不要做过火的冒险行动。于是,罗炳辉遵照朱德的指示,采取迂回措施,对张国焘安排的轮调干部明拖暗顶,能不换就不换,能缓调就尽量往后拖,对已经派来的政工干部和军事教员则真诚相待,团结感化。1936年10月22日,在他的坚持下,终于保全了红32军胜利抵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何长工说:“无论怎样艰难曲折,罗炳辉同时都经受住了考验。他是很有才干的红色指挥员,对于红九军团的存在、发展和掩护主力北上等方面,罗炳辉同志是有卓越贡献的。我从罗炳辉同志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后来在新四军中功勋卓著,虽在战斗环境中牺牲了,但我对他的智慧和品德,对革命的贡献永铭在心,激励我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主义‘四化’贡献力量。”

回望罗炳辉将军革命的一生,从一个敢于追求平等的贫家少年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从一个渴望救国救民的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功勋卓著的人民解放军将军。在三十二载的戎马生涯中,他始终把对党、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正如他日记中所说:“辉为自己被压迫阶级革命……加入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从我对马列主义科学的阶级斗争理论了解,更应进步,更彻底为共产主义实现而牺牲奋斗流尽最后一滴血。”

作者:王科星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伍权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伍权
标签 >> 历史 罗炳辉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