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7-21 15:45产业扶贫在昭通系列报道⑦:
昭通苹果品牌与网销的“联姻”之路
4月2日,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记者走进昭阳区洒渔镇白鹤村,眼前连片的苹果树生机勃勃,一簇簇苹果花在蓝天白云下拔蕊怒放。微风中,看着花枝摇曳的苹果园,王丛友似乎看到一个个苹果正望着他笑,待金秋时节满树定是红彤彤的大苹果。
王丛友是昭阳区洒渔镇白鹤村的一名苹果种植户,除了是一个果农,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昭通市昭阳区鹤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作为一个昭通人,提起昭通苹果应该都会引以为傲。这句话用在王丛友身上,最能体现。
王丛友的鹤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目前有5户果农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前,果农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方式和零售方式,苹果产量低、销量低、价格低。合作社成立后,在种植方面,王丛友邀请苹果技术员不定期为果农提供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在销售方面,拓市场,搞营销,近两年来,他奔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烟台、石家庄等地,哪里有苹果展销会,哪里就会出现王丛友的身影,目的就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人知晓昭通苹果,让更多的人吃到昭通苹果。
去年9月,一次去深圳推销苹果的经历还历历在目,当他得知深圳有一场农产品展销会后,9月8日,王丛友及白鹤村党总支书记钱有坤一行一车5人,在车后备箱装上几箱刚采摘的新鲜苹果,驱车直奔展销会。整个展销会展出的农产品比较多,苹果区展出的苹果也多,昭通苹果特有的“甜、香、脆、艳”很受顾客欢迎,单是展销会这3天就订购出去1000多箱,但是这点订购量,王丛友并不满意。
“大部分顾客并不知晓昭通苹果,这着实让我非常意外。”展销会这3天,王丛友有些沮丧,在推介昭通苹果的过程中,“昭通也种植苹果?”“我怎么不知道昭通也产苹果?”顾客反问的这几个问题让王丛友出乎意料,酒香也怕巷子深呀。王丛友通过朋友和一批老客户牵线,认识一些客商,加对方微信、留下联系方式,再从苹果基地将统一包装好的“鹤送苹果”快递给他们品尝。2019年王丛友免费送出去的苹果就超过500箱,“其实这就相当于给昭通苹果打广告,客户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更容易记住昭通苹果,留下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昭通苹果的品质得到了顾客的高度认可,这种推销方式除了给王丛友带来了一批大客户,还让他的朋友圈多了几千人的忠实“果粉”,一到苹果成熟,“果粉”就会通过微信两箱3箱、10箱8箱的找王丛友买昭通苹果。在他看来,口碑是让外界认识昭通苹果的一个好办法。期间,一些电商平台也会跟他联系合作。
每到一个城市参展,王丛友都会上街逛大超市,进入超市就直奔水果区,王丛友其实是想找昭通苹果,然而并没有发现昭通苹果的影子,这让王丛友有些失望。“不应该啊,这么好吃的昭通苹果,怎么会没有呢?”
这让王丛友深刻地意识到昭通苹果虽好,但要真正走向市场,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其实,对于打造昭通优质苹果、做好品牌文章一直是市委、市政府推动昭通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之一。早在1989年昭通就被列为中国南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2008年被纳入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2010年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6年获“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多次上榜央视8个核心频道,2018年获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果”第一名,2019年8月昭阳区被列入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
近年来,为将昭通苹果打造成昭阳区富民强区的支柱产业,昭阳区打出“扩面、提质、增效”组合拳,采取政府统一提供优质苗木、合作社参与的模式,发动群众新植苹果10万亩。通过引进海升集团、湖南商会等龙头企业示范引领,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建成现代苹果示范园10万亩。积极组建15支专业队伍,160多名农业科技辅导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果农对30万亩低产老果园实施全覆盖、无死角提质改造。目前,全区有苹果产销企业30余个、专业合作社101个,已完成苹果GAP认证1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8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78万亩,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21.5万亩。
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昭阳区按照“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理念,瞄准中国苹果产业塔尖上的10%,坚持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要求,推动苹果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品牌化建设。
随着昭通苹果产业的发展,一批电商销售平台也在迅速崛起。昭通苹果电商销售大户李应华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他的公司实现网络销售额2000万元。
李应华高中毕业后,从2012年开始做网销,销售以昭通天麻、苹果为主的昭通高原特色农产品。2014年,成立了云南俊东食品有限公司,公司采取与果农签订协议,按期供货。销售产品覆盖了红糖、脐橙、枇杷、半边红李子等地方特色农产品,通过与韵达、顺丰、中通等快递物流合作,将昭通本地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截至目前,李应华的公司在天猫平台、拼多多等平台拥有23个店铺,培训孵化能独立运营线上店铺的人才上百人。“包装纸箱规格统一、外观统一、果品质量高, 客户从电商平台让买到货真价实的昭通苹果。”李应华坦言,2019年销售昭通苹果30多万件。
据昭通市农业农村局提供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昭通实现网络交易额59.01亿元,同比增长25.3%;网络零售额11.5亿元,同比增长42%;依托各类电商平台,在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网络销售平台和微信、抖音、快手、火山等新媒体营销平台,推销以昭通苹果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引领示范带动高原特色产业质和量的双提升,促进销售的快速增长。昭通苹果已出口到泰国、迪拜、缅甸、老挝、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昭通花椒产品远销四川、重庆、上海、河北、江苏等地,已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山东等省建立了营销网络;昭通竹笋产品销往东北、江浙、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产品远销台湾、日本等地。
走南闯北、漂洋过海,昭通苹果很忙;为苹果站台、呐喊助威,昭通领导人一刻也不闲;昭通果农信心十足地助力苹果在成名的路上走得快、走得稳;上下一心、齐心协力,终将会使昭通苹果成为驰名中外的“明星”苹果。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明娟 周燕 )
对话⑦·昭通市商务局电商物流科负责人沈旭、昭阳区洒渔镇鹤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丛友谈产业品牌
苹果产业品牌提升至关重要
苹果产业是昭通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从老果园标准化改造到新果园规范化打造,从自产滞销到网络热销,品质的提升逐渐打破了昭通苹果是“野苹果”“丑苹果”的桎梏,为地方特色品牌的塑造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要打好苹果产业“昭通牌”,还需要走一段什么样的路?日前,记者采访了昭通市商务局电商物流科负责人沈旭、昭阳区洒渔镇鹤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丛友,他们给出了答案。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昭通苹果在网络上销售很火爆,2019年昭通苹果展销会上,通过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平台签约分销,销售额就超过1000万元,背后的必然性是什么?
沈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苹果、马铃薯、竹子、天麻、花椒、生猪养殖为主的“六大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取得的效果明显。就苹果产业而言,由于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不断规范,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从量变发生了质变,品质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这是苹果销售火爆的根本原因。此外,综合交通条件、冷链物流的迅速改善,电子商务的有序开展,抖音、快手等专业直播平台的兴起都为苹果销售大热提供了有效支持。
记者:放眼全国范围的苹果产业,昭通苹果的市场份额仅占其中很小一部分,那么,我们在开拓市场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沈旭: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已经引进海升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布了“昭阳红”苹果品牌,但对大多数果农而言,还是存在种植规模小、品种多、上市时间和品质不一的问题,精品果、优质果数量有限,无法进行大规模、持续性地供应,杂牌苹果流于市场,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很难打造出网络爆款。另一方面,由于冷链物流基础仍然不足,生鲜产品运输成本极高,束缚了对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王丛友:在包装销售上,我们最大的掣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野苹果”“丑苹果”趁隙扰乱市场,造成市场秩序紊乱,零散无序的包装行业在一旁“推波助澜”,导致昭通苹果品牌受损,受众对产品品质褒贬不一。另外,大部分苹果没有通过有机认证,无法进入大型商超,也是昭通苹果产业发展的“硬伤”。
记者:也就是说,产品品质是产业发展的根本,而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关键还是靠品牌。那么对于品牌塑造与营销,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沈旭:目前,我市已经在网销苹果上推广使用可溯源视觉二维码电子标签,初步实现了来源可查找、质量可追溯,这样一来,责任可追查,保障了产品质量和安全,对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产品品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昭通苹果的品质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商业模式和电商新技术,着力打造昭通苹果的区域公共品牌,多措并举开展昭通苹果的网络营销推广,构建日趋完善的销售模式。
王丛友:打好苹果产业的“昭通牌”,我们还需要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约束,从种植、包装到线上、线下的销售,都要提高专业监管力度,规范生产经营,确保打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外界对昭通苹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光吉)
产业观察系列评论⑦
“互联网+品质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好品质自带市场流量”,在数次采访农业产品营销人员时发现,不管是产业链最前端的生产者,还是营销商,甚至是市场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共识。
由于受传统农业产业的制约,一直以来,昭通的农产品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徘徊,而且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创建品牌、聚集客源、销售产品方面不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而依靠农产品生存的农民只能维持简单生活而不能发家致富。随着全市六大高原特色产业的布局和推进,昭通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和特色养殖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深加工项目落地、产业链不断延伸,这一系列变化让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比如农业生产者在互联网运营技能、网络销售服务意识、运输成本高等方面仍有较大不足。这些问题成为阻拦许多生产者和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像王丛友这样的果农更新了销售观念,有了新的销售渠道,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合作社的苹果,通过微信与业内人士互动,参加各种展销会、洽谈会和交流会,逐渐突破限制,拓展了销售渠道,实现了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拥有了忠实“果粉”几千人,不再依靠单一的传统销售模式。
像李应华这样的网销大户更是依靠互联网,突破了原始产业边界,寻找到新发展空间,将昭通苹果、天麻、花椒等农特产品与消费直接对接,在天猫、拼多多等开辟了多个网络销售店铺,销售高原特色培训孵化能独立运营线上店铺的人才上百人,成功打造了他的销售帝国,仅2019年,他的销售额就突破了2000万元。
从他们的销售经历可以看出,网络销售具备许多优势,通过网络营销可以将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传播到每个角落,其传播的广泛性和空间不受限制,是传统销售无法企及的;网络营销一方面可以根据需求利用网络的大量资源进行快速制作推介,周期短成本低,还可以随时随地更换内容;网络大范围的受众覆盖,对于营销推广是非常有利的;网络营销在选择服务对象时更具针对性,网络营销还可以根据受众的特点去进行网站或同一网站不同频道的服务分类,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吸引受众的兴趣,为消费提供可能性;网络营销信息可以随时随地搜索重复观看,还可以延伸搜寻想要知道信息。
在“互联网+品质农业”背景下,昭通高原特色产业通过政府牵头,协调农业生产者、网络运营者通力合作,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模式,有力地激发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消费者信赖喜爱的绿色产品提速发展。
目前,我市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开始着重改善农产品生产、市场流通、经营销售、营销推广等方式。“互联网+品质农业”,让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两者的良性促进必然产生一个美丽的结果,那就是乡村的振兴。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