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7-03 15:53企业牵手农户蹚出扶贫路
4月13日,春雨过后,滇东北高原上空的云层里,躲躲闪闪的阳光让大地苏醒。
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易地搬迁群众排队走向1公里外的食用菌产业园,他们在这里观摩香菇采摘,安置区管委会想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安置区更多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37岁的李德东摆在路边的箩筐里,装满刚采摘的香菇,他向围过来的人群讲述种植香菇和收入。他们的四周,是云南粤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租用鲁甸县农投公司的50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最近的90号大棚让李德东承包了。在这个大棚里劳作半年,采摘的香菇按合同价交售后,李德东估算,能挣近2万元。
李德东是鲁甸县龙树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到卯家湾安置区,离开原来生活、生产条件,就业迫在眉睫。如何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引进企业实现产业扶贫成为首选。
2018年11月10日,远在广州市白云区的广州粤旺农业有限公司与鲁甸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鲁甸县粤旺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随即以“政府建厂+企业租用+农户承包”的模式开展产业扶贫。
李德东和40多户搬迁群众在产业园承包了大棚,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吸引了安置区更多搬迁群众的关注。承包,让粤旺农业与农户之间不仅是简单的劳务关系,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回归的市场经济本身,多了些“授人以渔”的意味。
鲁甸县粤旺农业产业园仅只是昭通市对外招商项目的一个,自2017年开始,国内知名农业龙头企业海升、佑康等相继落户昭通,参与乌蒙山贫困片区昭通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龙头辐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因各种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30%左右在当地政府引进的企业就业。
本土企业在产业扶贫中同样方兴未艾,他们蹚出了另外一条路。
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的昭通市大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区域脱贫攻坚重点县及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雄关险隘,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与独特的生物资源筇竹生长区域在空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中国筇竹之乡”大关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珍稀濒危筇竹作为“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倾力打造,一个物种与一个群体之间除了地域环境又多了一种关联,这个关联因产业链延伸更加密切。
4月28日至29日,在大关县最北端的筇竹核心种植区木杆镇,随同记者采访的大关县供销社主任熊永旗介绍,大关县筇竹产业已经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减贫效果非常明显。
甘顶村中坝村民小组,一面向阳的坡地上,遮阴棚下,73亩土地里育上了筇竹。这是大关县龙源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育苗基地的一部分,“仅这73亩育苗基地可以提供345万株竹苗,移栽到30125亩土地上。”管理人员蔡启翰说,“从育苗到出苗,每亩土地上需要近30个劳动力。”
春笋收购接近尾声,4月30日进入封山期,甘顶村境内的筇竹笋就不会出现在市场上了。作为村集体经济公司,大关县鑫突破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除收购之外,还承担辖区的“护笋、养竹”任务,结束多年来筇竹从种植、管护到收购的无序状态,其目的在于,既要保护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证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利益最大化。“亩产由管护前的100公斤左右增产到400公斤。”大关县竹产业办公室廖启俊说。向管护要产量,向市场要效益,村集体经济公司介入到产业链条上,让企业和农户有了共同的目标。
2018年,漂坝村杉树坪村民小组村民用3000多亩土地入股大关县山溪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大关县新种筇竹的一部分。1年时间,这些簇拥着的筇竹因统一种植和管理长势不错。
早在2015年2月3日注册的云南国丰林产品实业有限公司,2019年才开始投产运行,其加工的竹笋注册了“乐佳山”商标,位于木杆镇向阳村罗家山的工厂,每天有90名员工在生产。
2018年2月8日,大关县旭红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2019年12月3日,云南曦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社和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同一人欧贤芹,注册地址均为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银吉村。在农业产业运营模式中,“合作社+公司”的组合并不鲜见,前者面对农户,后者应对市场,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每一根竹都有用。”欧贤芹说。筇竹的用途分为两类,竹笋和竹材,竹笋用于食用,而竹材具有更广泛的运用空间。但在云南曦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未成立之前,竹材多为燃烧做饭和取暖的燃料。
砍伐和采笋都有特定时间,砍伐的时间在每年白露之后春分之前,2019年年底,欧贤芹购进了137万元原材料,与昭阳区一个体工商户签订了120万元的竹签、竹筷订单,与深圳市海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250余万元的筇竹毛笔、毛笔架、博古架订单,与东莞市厚街飞骏五金家具经营部签订了筇竹小件家具的不定量订单。满足订单需求,来自附近漂坝、元亨、木杆、银吉几个村的35名原有工人显然不够,扩大生产,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大关县鸿盛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将不能用于加工的竹材有效利用,生产出来的环保机制炭无异味、燃烧时间长,获得市场认可。该公司位于木杆镇丁木村,满足产能每年需要的6000吨原材料,将更多农户带到竹产业中来。
刘厚元与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是忘年交。作为大关县源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刘厚元与1993年挂职大关县副县长的董文渊早就相识。董文渊教授致力于珍稀濒危植物筇竹的研究,探索总结出筇竹天然林改造与人工林培育成组配套关键技术。刘厚元在木杆镇细沙村试种的200亩筇竹,正是董文渊教授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从育苗、种植、管护、科研、加工,“材尽其用”的筇竹产业链条上,都有公司或合作社的存在,它们成为产业扶贫推手的原因,是大关县委、政府对筇竹产业的布局:在海拔1200米至2400米的重点区域布局50余万亩筇竹笋产业基地;以木杆镇向阳村筇竹笋加工产业园区作为加工能力建设核心区布局的产业集群。在此背景下推行的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竹产业散、小、弱的同时,保证一般农户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多渠道增收。
2019年,大关县筇竹产区农村劳动力在出笋季节人均采笋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筇竹笋销售收入占到大多数农户经济收入的80%以上,以筇竹为依托,3.16万人稳定脱贫,14.8万人受益。
4月25日,木杆村水井宝村民小组阳可飞从云南曦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领取4月份工资3000元,按公司的岗位设置,阳可飞是车床技术人员,因为一个企业的存在,一个农民的身份发生了改变。( 汪舒 易盛芳)
对话•粤旺农业集团云南区域负责人韦江平谈龙头企业
粤旺农业要把小香菇做成大产业
2018年,作为精准扶贫项目,位于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粤旺食用菌产业园,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并取得喜人的成绩。粤旺食用菌产业园的运营模式,或许对昭通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借鉴意义。对此,记者与粤旺农业集团云南区域负责人韦江平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记者:广州粤旺农业集团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是什么样的机遇让粤旺选定了鲁甸?
韦江平:粤旺农业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高新科技企业,集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生鲜食材配送,农业科技研究与品种研发、育种选种、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为一体的企业。近年来,粤旺农业集团勇担脱贫攻坚和“友城交流”产业协作的使命,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2018年粤旺农业集团来到昭通,经过专业的考察、调研,香菇种植对天气要求很高,全国很多地方都只能种一季,就是春种秋收,或者秋种春收,鲁甸常年均温11℃,而且光照也比较长,可四季栽培,因此就选择了鲁甸。
记者: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粤旺农业集团在昭通有什么近、远期的产业发展规划?
韦江平:按照初进昭通时的产业发展规划,鲁甸粤旺食用菌产业园将建设年产3000万棒的食用菌生产厂12000平方米,食用菌粗加工厂1000平方米,标准化钢架立体种植大棚2000个,农产品分选及保鲜冷藏物流中心2000平方米。目前,粤旺产业发展模式,受到昭通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步公司还将在昭阳建1168个大棚、在镇雄和彝良县各建1000个大棚,力争用3至5年时间在全市各县(市、区)发展10000个大棚,带动1至2万户群众致富。
记者: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众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何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
韦江平: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累积技术和管理经验搞好示范基地,并作为种植技术现场观摩、培训和推广中心。我们采取“企业+政府公司+社区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从而达到市场化最理想的状态,政府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在整个资源配置中仅起到服务的作用,形成商品的自由交易,确保公司与农户利益的最大化。
记者: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何将香菇产业与昭通打造百亿级产业紧密相连?
韦江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昭通市全力推进百亿元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其他特色产业。面对昭通独特的优势,粤旺农业集团将继续推行最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模式,只有把市场交给市场,把产业交给市场,才能真正让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与昭通市农业科学院签订了产业技术发展协议,在香菇良种选育,苹果枝条、桑枝种植香菇试验,高海拔地区优质花厚菇大袋栽培试验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记者:提高产业附加值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粤旺农业集团如何把香菇产业从一产,有效向二三产转化?
韦江平:一直以来,粤旺农业集团致力于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开发和农旅综合开发。香菇种植的前期,我们一定会做好整个产业初期发展,在技术、资金、销售三个方面给予解决。待产业真正发展起来以后,我们将逐渐把一产交给农民、交给市场。未来公司将充分利用“品牌、渠道、技术”三大王牌优势,着重从高附加值、高科技、高技术含量产品进军,从而真正形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找准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将香菇产业推向全产业链布局。(易盛芳)
产业观察系列评论①:企业带动农户力求从量变到质变
很显然,建在农业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是为解决农业产业的痛点而来,在完成这个链条上各方利益联结之后,在精准脱贫的背景下,让农户增收已经成为企业的使命和话题。但从长远来讲,培养农户增收能力比带动农户增收更为重要。
模式总是相同或大同小异,但模式中的思维大相径庭。
同是“企业+农户”,云南粤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更注重对农户市场化观念的引导。这一点,从其与易迁群众签订的协议可见端倪。作为甲方的云南粤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乙方的众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协议核心是:甲方负责生产菌棒出售给乙方,并根据国内鲜品香菇市场行情进行分级收购。乙方租赁食用菌种植大棚,以家庭经营为主,承担香菇的种植和管理成本,生产鲜香菇交售给甲方获利。
租赁一词表明,甲乙双方不再是雇佣关系,一定程度上是两个不同的经营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所以,甲乙双方的这种联结机制回归到市场经济本身,更有助于各方发展,尤其是对有多年传统生产经历的贫困山区的群众,从这种合作模式中形成新的观念,有助于稳定脱贫。
同是“企业+农户”,大关县的筇竹产业布局善于顶层设计,为企业释放出活力找到出口,也为盘活农村生产要素找到了途径,同样为以小微企业为主的产业化扶贫主体的兴起找到了环境。产业发展需要高度组织化来推动,组织化又靠经济实体比如合作社、公司作为载体。就从大关的竹产业发展来看,竹加工业是资源型产业,产业链长,很多产品只适合中小企业加工生产,大企业很难完成从组织原材料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活跃在产业链上游的小微企业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小微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吸纳器,还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培育的有效载体,是从带动农户增收到培训农户增收能力的加速器。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经营主体参与的筇竹产业链条中,带动了3.16万人稳定脱贫,14.8万人受益。在这众多的稳定脱贫人群中,部分农户发生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收入上,也体现在身份和观念上。如木杆村水井宝村民小组阳可飞,已由一个农民变为产业工人。
毋庸置疑,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形态存在很多问题。以大关县筇竹产业为例,一度时期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成本较高、深加工不足、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企业的出现就为解决这些痛点而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解决了竹产业散、小、弱的同时,也保证了一般农户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多渠道增收。
这是一个企业参与到脱贫攻坚中的使命,当完成一定数量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任务后,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行为和观念引导这一群体增强自身的脱贫能力,实现脱贫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全面提高农户的综合素质,方为长久之计。 (汪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