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2020-07-03 12:38近期,中宣部发起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正式启动。连日来,云南媒体奔赴全省各地,来到田间地头、深入群众,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镜头采撷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素材,寻访云岭大地干部群众同心聚力奔小康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跟随小布一起来看看,5年多来云南鲁甸县光明村如何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双胜利,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精神面貌“四个根本性转变”。
恢复重建脱贫攻坚双推进
走进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集中安置点,一栋栋新建的民居排列整齐,门前街道干净整洁,路边树木绿意葱茏。43岁的王文巧在自家一楼的临街铺面里,飞针走线正加工布鞋。
“现在吃穿不愁、看病可报销、娃娃读书有助学金。我们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要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回顾5年来的发展变化,经营布鞋加工作坊3年多的王文巧有说不完的话。
王文巧是龙头山镇光明村13村民小组村民。地震中,王文巧家园被毁,37岁的丈夫和8岁的儿子遇难,留下两个女儿与她相依为命。
现在,王文巧一家人生活在两层楼的新家里,两个女儿还考上了鲁甸一中。除了每年2400元的低保补助和5000元的花椒林地租金外,加工布鞋的月收入超过2000元。“现在的生产生活条件远远超过了震前。在两个女儿的劝说下,我遇到中意的人重新组建了家庭。”王文巧对记者说。
光明村有21个村民小组,在鲁甸6.5级地震中,全村90%以上房屋倒塌,受灾人口超过6000人。
“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脱贫攻坚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5年来,面对灾后百废待兴、产业小散弱、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困难,当地党委、政府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中安全住房、道路交通、饮水困难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促跨越。
目前,光明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抗震安居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村里小学、幼儿园、卫生室、花椒集市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新建及硬化上百公里通乡、通村、通组路,实现了交通互联互通,通信及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
“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光明村一步跨越了三十年。”光明村党总支原书记、龙头山镇副镇长谭德军感慨地说。
花椒产业林下养殖双丰收
蓝天白云下,花椒飘香。树上,青花椒缀满枝头。树下,三五成群的椒林鸡悠闲地觅食。60多岁的王啟荣看着房前屋后成片的青花椒丰收在望,心里比蜜还甜。
“我家种了10亩花椒,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按当前的市场价格,花椒收入有望突破10万元。”王啟荣高兴地说。
“若要花椒丰产又丰收,修枝、浇水、合理施用农家肥一样都不能少。”王啟荣是光明村最早种植花椒的,谈起花椒种植来头头是道。
对光明村而言,花椒树既是“致富树”又是“救命树”。以前光明村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传统农作物低产低效,村民长期在温饱线上徘徊。为改变贫困面貌,在当时村党总支书记谭德军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带头大力发展适应光明村干热气候的花椒产业。鲁甸6.5级地震来袭时,上千村民因正在山上摘花椒而幸免于难。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回想起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鲁甸地震灾区龙头山考察时对鲁甸花椒产业给予的高度评价,谭德军终生难忘。
为做大做强花椒产业,光明村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公司+基地+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林农+贫困户”等模式,采取技术指导、修剪整形、扩塘施肥等举措,推动花椒产业提质增效、扩大规模。同时,还依托花椒林下资源,建成“椒林鸡”养殖示范基地6个,年出栏土鸡1万只以上。
如今,光明村已从十年九旱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花椒村”。每年的花椒采收季节,吸引周边村社上万人到光明村花椒基地务工,来自四川、重庆等地的大量客商云集光明村花椒夜市,最高日交易量达10吨、交易额超过100万元,“鲁甸青花椒”“鲁麻香”等知名品牌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5年来,光明村花椒产业已成为全村群众致富的大产业。”龙头山镇镇长李昌甫告诉记者,光明村花椒产业种植面积已从2014年的3700亩发展到现在的1.3万亩。2019年,全村花椒产业总产值近亿元,户均增收4.7万元以上,其中花椒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5万元以上的有1000多户。
人居环境精神面貌双提升
夏日午后,记者走进菜园子村民小组“卫生示范户”李周现家。只见室内窗明几净,干净清爽,家具物品摆放整齐,月季、葡萄、李子、樱桃、枇杷等花卉果树,把庭前小院装扮得格外漂亮。
“过上了好日子更要活出精神头。”李周现说,“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在废墟上建起新家园,党员干部带领我们摘掉‘穷帽子’。我们更要感恩奋进、自立自强,从身边的环境卫生这些小事做起,用勤劳的双手把好日子过得更好。”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鲁甸县委常委、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说,2017年光明村整村脱贫出列以来,村“两委”把农村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双提升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从强化教育培训入手,开展文明创建、强化典型选树,建立“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干部包保”工作机制,对辖区路域环境、河道绿化等进行网格化管理,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制定“房前屋后‘三包’责任制”及“光荣榜”“曝光台”等长效机制,对全村乡风文明、红白喜事、人居环境等进行规范,全力推动农村新村新风尚,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昭通市委宣传部派驻光明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仁安介绍,今年3月底以来,光明村把爱国卫生运动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相结合,在村社党员干部、驻村扶贫干部的带头示范下,广大群众自带工具积极参与,对村里的白色垃圾、路边杂草等进行集中清理,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热潮,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得到增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为增强群众的致富能力、文明素质,光明村强化教育培训、开展文明创建、加大典型选树,举办人居环境提升、花椒种植技术、小车驾驶技能等培训,受益群众1036人次。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28场次、“三讲三评”30场次,选树脱贫先锋、操家能手、卫生示范户、致富带头人等50户。2017年,光明村成为市级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