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6-19 15:37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每到这个时候,街头巷尾总是飘着一股不浓不淡的粽子香味,引得路人忍不住地吞咽口水。
在昭阳区凤霞农贸市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家名叫贵州糍粑饵块白酒营销店的店铺前购买粽子的食客络绎不绝。58岁的老板刘永会是贵州省安顺人,20多年前来到昭通摆摊卖粽子,从选材到制作每个环节都经过反复研究、仔细琢磨。
“平时都常来买,端午更是一定要买的,一家老小都爱吃她家的粽子。”“买粽子的人很多,我都是提前好几天来预定的,就怕到时买不到。”说起刘永会家的粽子,食客们赞不绝口。因为粽子口感和品质上乘,对这一带的人而言,刘永会家的粽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过端午必须有的节日元素,粽子里包的不仅仅是糯米等食材,更是刘永会和当地人十几二十年甚至更久的回忆。
对刘永会而言,粽子意义更是非比寻常。四十几年前,家里条件差,兄弟姊妹比较多,每次端午节到来的时候,父亲都会带着她去摘粽叶、包粽子。为了生计,父亲经常挑着粽子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到集镇上卖,刘永会便跟着走,一路上不曾喊累。每次卖完粽子回来,父亲都会给刘永会两三元作为奖励。当问及她把这些钱用来做什么的时候,她微笑着说:“每次攒一点,攒够了就给我的弟弟妹妹们买新衣服穿,那时的日子虽然苦但是非常快乐。” 刘永会对粽子的情结非常深,可以说粽子陪伴她走过了半生,粽香成了她记忆中抹不去的幸福味道。
每天刘永会都会提前把第二天要用的糯米提前泡好,第二天把新鲜粽叶清洗干净,然后开始捆扎粽子。她先将粽叶对折,形成一个三角形形状,然后将糯米舀进粽叶里,再将粽叶对折,包裹下粽米,再用枝条绑紧,一个粽子就这样成型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刘永会却从来不请外人帮忙。刘永会包的粽子种类很多,有花生、火腿、大枣、绿豆、原味等多个口味,每天可以卖出50公斤左右,到了端午节可以卖出两三百公斤。
粽香飘来又一载,在刘永会心里,粽子不仅仅养活了他们一家,粽子虽小,但它包着亲情,包着乡愁,包着传承。刘永会的粽子情怀虽然渺小,但何尝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