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6-16 17:14
作为云南省第三人口大市的昭通有着629万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力资源规模,成为了劳务输出的“底气”。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都把昭通作为人力资源的“富矿”,主动前来“挖掘”。
在看到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才资源的弱势。全市305万农村劳动者中,有技能的33.23万人,仅占10.9%;小学及以下文化的197.11万人,占64.63%;在建筑、制造等行业中从事简单初级岗位的高达70%以上;全市企事业在职在编专业技术人员8.58万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搬砖”的体力劳动者太多,而“设计砖”乃至“研究砖”的脑力劳动者太少,人才短板和弱项较为突出。而一个地方的高质量跨越发展、快速崛起,离不开“高精尖”人才的智力支持。
近些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针对人才短板和弱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措施,招贤纳士的大门开始逐步打开,既注重培养本土“鲲鹏”,又勇于引进外地“凤凰”。“鲲鹏计划”“凤凰计划”“名医名师名家”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但是,要由人力资源大市提升为人才资源强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广开进贤之路,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更需要人才,很多新兴行业和前沿领域更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要勇于改革条条框框的限制,敢于打破条块分割的藩篱,善于搞活利益固化的僵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劳动力素质提升,把“搬砖”的初级工培养成“设计砖”的高级工;另一方面,要瞄准新兴行业和前沿领域,着力培养“高精尖”人才,把人口大市转化为人才强市,支撑地方科学发展。
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的关键节点,特别要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切实把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办法撰写进文件里,落实在行动中,体现在效果上。以更加超前的眼光,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灵活的机制,把各方面的人才海选出来,培养起来,使用起来,实现宽进严出、低进高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促进“滇东北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