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0-06-13 14:19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特点、多年的高考备考教学实践、学生高考试卷失分比较大的表现、提升高考备考效率的需要和今年疫情期间长时期的线上教学的局限性告诉我们,在今年高考备考的后期,我们更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更要精细研究考题,更要切实把握时政热点。
对于备考来讲,更实际、更现实和更有针对性的落脚点就是基础知识的落实。高考试题的任何变化,最终必须要考生面对,而考生的底气主要来自于教材基础知识的储备。
一、要整合基础知识,更要关注阅读的基础
要整合基础知识,这是考点要求。高考复习的后期,我们在反复识记考点的基础上,更要清醒的知道高考复习的目的是熟练掌握运用考点,包括:熟知考点的内容——能够再现和辨认;理清考点的外延 ——分清易错易混问题;知道考点的价值——用在哪里、怎么用,这些都是整合基础知识的关键。
更要关注阅读的基础,这是考题需要。一直以来,在高考备考后期,由于我们对复习资料的常态化依赖,往往会忽视对课本内容的关注,尤其是忽视对课本阅读内容的使用。我们必须要清醒的看到,基本的阅读能力,更是高考至关重要的基础要求。把握情境材料是我们答高考题的基础,我们不可能丢掉材料情境来答题。高考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的许多答案要点都直接来源于情境材料。纵观近几年全国三卷高考试题的情境设置,我们会发现:第一,主题鲜明。一道试题中的所有材料,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没有多主题的材料;第二,层次清晰。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所用材料(情境)都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片断构成;第三,信息量大。试题材料情境中包含了几个信息点。这些信息点就是我们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第四,内容独特。每一道高考试题的情境都具有独特性,一般没有太空、太泛、太抽象性的材料,
建议大家,首先,尊重课本内容,不要离开课本,倒计时安排时间,每天熟悉一部分考点,熟能生巧;其次,要适度处理课本内容,要特别重视重点、难点、新点、补充点;再次,要强化阅读理解,培养情景意识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指导学生关注和阅读教材,尤其是新增加内容的示例材料,内容结构比较典型,符合高考情景设置的表述,逻辑很严密,设问有梯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磨刀不误砍才功。最后,要选好用好试题,使用一些有影响教学质量比较高的地区的模拟题,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探究,不能照猫画虎。
二、讲评经典例题,提升归纳建构知识体系的层次感
备考后期,做题是必须的。讲评经典习题很重要,一般来讲知识覆盖面大,跨度大,在试题中呈现的能力层次要求高,学生总感到力不从心。许多学生具体知识点落实的好,也有综合,背的很辛苦,却用不上,或不会用,关键在于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层次性理解和识记。我们很多老师在归纳时,强调“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逻辑体系,辛苦了学生,作用不大,高考题很少这样要求的,高考更关注的是知识或材料的内在逻辑。一般来说,高考试题对要求运用的知识是非常明确的,但由于在平时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我们对相关的知识层次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高考时我们对调动什么知识来回答问题有些迷惑。有些高考试题的设问没有给出明确的主体,但只要我们认真推敲,还是可以把握设问的主体要求的。要么是主体隐含在情境材料之中,要么是要求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设问一般都能归结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三个角度,但实际上有些设问却难以归结上述的某一个角度。如“如何认识”、“如何评析”之类的设问。
建议大家,首先,要做好归纳,尤其是在考前,更要反复地归纳和整理,强调内在逻辑;其次,要注重层次,要重视教材每个单元开始的管状示意图、序言、每一课开始的导言;再次,要改变思维,要逐渐改变“知识+材料”的成体系、长答案的思维,培养知识和材料融合的精炼的答题归纳能力;最后,要注重应景提取,高考不排除单个知识点的独立考核,但更多的强调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应景提取。
考前的经典习题练习过程中一定要让考生充分思考、讨论,要让考生展示思维过程,以便把考生思维中的优点、缺陷充分暴露出来,优秀的思维方法同学们可以相互借鉴,思维缺陷同学们可以引以为戒;经典习题的讲解一定要深挖,引导学生发现好题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思想教育价值等,使学生发现经典题的美。并广泛联想,举一反三;讲评经典题时还要回归教材,引导学生再次研读教材,探究分析,发现教材知识的应用价值,发掘教材的思想方法价值;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注重归纳建构,一是归纳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的层次,寻找知识内在联系。建构中提倡创新,突破章节所学,把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时政知识联系进来,建立一个开放的知识结构。二是总结思想方法,包括人文学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也包括同学发言中闪光的东西,如科学的思维品质(广阔性、发散性、变通性,做到逻辑地、全面地、深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的观点、新的分析角度。三是积累思想上情感上的感想与收获,认识到正确的立场和政治情感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意义。这项工作做完了,同学间互相交流一下,收获会更多。当然,还要注意课后抽查落实,让学生明白答案如何组织的、让学生明白阅卷是如何评分的、让学生明白分数是怎么得的或丢的?
三 把握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导向不能偏
高考备考后期的时政拓展(热点案例)。包括背景材料和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讨论探究非常重要,这是集约性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有效环节。背景材料的选择往往影响学生关注素材注意力,影响学生知识拓展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所以,选题的导向非常重要。
政治高考有一个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就是现实问题(许多老师习惯于将其称之为时事政治),高考“以社会现实问题为中心”,实际上是指每个高考试题都包含着一个社会现实问题,或者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社会现实问题。有些人把这些社会现实问题叫做“高考主题”。如何看待这些“高考主题”,作为中学老师,我们一般比较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是重大会议(如一年一度的党的会议、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大决策(如脱贫攻坚、供给侧改革、营造非公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等)、重大事件(如新冠疫情、国际抗疫、香港“国安法”和“民法典”实施等),这些炙手可热的重大问题。
我们要关注的现实问题主要是:一是导向性问题,所谓导向性问题是指能体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要求,体现常态化发展和科学发展要求、和平发展主题要求的重大问题。如:从宏观上看,这些导向性问题主要是常态化发展;新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文化的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二是专业性问题,所谓专业性问题是指专家从专业发展和现实要求的角度看比较关注的问题。如:经济生活:需求(供给)曲线的不同表示方式;科技创新、核心技术、品牌建设;结构调整;民生问题;民营经济;中等收入陷阱;效率与公平;基尼系数、拉弗曲线;重大工程及意义;节能减排;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等。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参与;法律完善修改及其价值;政府、人大、政党、政协等活动;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文化生活:传承并创新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传统道德在今天的弘扬与光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生活与哲学:能源资源节约与利用;科技创新与进步;人类对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探索;人类的创造性活动等。
所以,在后期复习中,要注意能当做选取材料背景的应该是知识的社会和实践价值大的;既要注重学科基础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构建知识体系,更要关注学科前沿知识发展;学习时政,我们要适度挖掘(大问题,小角度),切忌顶礼膜拜,解读过深,把学生当干部;联系实际,分析问题,重在平时练习和积累,集中专题复习是空中楼阁,效果不一定好;要知道知识固然要看来龙去脉,更要看重使用的条件性,切忌将知识的绝对化;建议套题的练习要注意背景材料的搭配,不建议设立时政专题的复习安排。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