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6-05 10:35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可以从学校的数量和质量上看出来,不仅能看到今天,还能预测未来。因为教育能推动经济发展、引领社会进步、促进文化繁荣。
昭通历来重视教育,但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优质教育资源就显得“僧多粥少”,庞大的学生数量与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紧张的关系,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远赴教育发达地方求学。
近些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教育兴昭”战略,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和弱项,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纵向来看,昭通的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师资规模和水平有了量和质的提升,但横向比较,我们与昆明、曲靖等省内先进州(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仍然应该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在规划、用地、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教育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和民族事业。一要处理好“大、中、小”的关系,大学要大而强,要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话语权;中学要适宜实用,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齐发展;小学要小而多,满足学生小班额、短距离上学需求。从而实现大、中、小学衔接顺畅、协调发展。二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教育发展是一项需要花大价钱的事业,单靠财政“包干”对地方压力很大,要大力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将其培育成公办教育的有力补充,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着力提升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积极“攀高枝”,与外地名校联合办学,培育本土“花朵”。四要处理好“土”与“洋”的关系,本地有的老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一些教书育人的“土”办法,在实际教学中很管用;外面的教学教法也在不断创新,有其先进性。要“土洋”结合、兼容并蓄。
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一方面要敢于敞开大门,让符合条件又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进入校园、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队伍师资、师德、师风的培训,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尽快在全市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实现“教育兴昭”战略目标。
从远处说,教育是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未来;从近处说,教育是一城一地的活力、魅力、竞争力所在,影响着现在。因此,滇东北要崛起,教育振兴是前提和基石。
(通讯员申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