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埋头苦干 为乡亲

 2020-06-01 09:2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现代著名诗人汪国真《山高路远》中的这一动人诗句,让我时时吟咏、铭刻在心,用以激励自己在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中,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3年前,“为家乡干点事”的初心让我毅然报考大学生村官,来到了农村。我倾注情感,履职尽责,埋头苦干,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当地群众给了我一个亲切的称呼——“奔跑的小马”。

经过一条条蜿蜒的小路,我来到贫困户杨美翠家,老人坐在破旧不堪的老屋前,老屋与新修的安居房形成了强烈对比。通过政策扶持新建的安居房还是“空房”,老人仍未入住。“老人家,您的房子已经修好了,怎么还不搬进去住好房子?”我不解地问道。“她老人家几十年都住在这土胚房里,习惯了。”她的儿子接过话茬说。为什么安全舒适的安居房“不愿意”住?为什么屋里设备齐全却说要住在老房子里更“习惯”?经过多次走访沟通,了解到原来老人一家是担心如果搬进新家会导致自己的贫困户帽子被“摘”了,无法继续享受扶贫政策。

解决问题先要疏通思想,在弄清事情原委后,我反复耐心疏导,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他们已经脱贫的农户可以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同时宣传脱贫光荣、励志感恩的理念,宣传美好、幸福生活更多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听后,一家人逐渐消除心中顾虑,欢欢喜喜迁入新居。

通过一次次的走访调查,通过拉家常、交朋友、当亲人等方式,与群众的距离就拉近了,工作也就好开展了,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箐门行政村隶属鲁甸县桃源回族乡,交通便利。长期以来,大部分村民以“自给自足”的方式种植玉米、水稻、烤烟等农作物为生。如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首要任务和一道难以破解的难题,也是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以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经过我多方了解、多次走访、实地调查发现,箐门村耕地较为集中,大多为坡地,光照充足且水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种植优质苹果。我赶紧把这个想法报告村“两委”并得到认可,积极响应市、县党委和政府建设“果园城市”的号召,实现“半城苹果满城香”的愿景,充分发挥区位、气候、土壤、水利等诸多种植优势,苹果一定会变成全村经济发展的“金果果”。发展苹果产业,也成为村“两委”的共识。

说干就干,2018年6月,箐门村苹果种植作为重点项目上报,同时在乡党委、政府多次申请争取下,成立了“鲁甸源灵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户+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并初步争取到财政资金100万元,为发展壮大箐门村苹果产业集体经济、以苹果产业为支撑、为决胜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让群众转变“守地”“守土”的传统思想、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箐门村苹果种植合作社中来,我与村干部一起挨家入户宣传动员。还记得那一次,在村党总支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钉子户”马大爷家。马大爷说:“我也没有别的本领,几十年来就靠着这几亩地,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它。”“老人家,我知道你家情况比较特殊,但是合作社不仅可以减轻你的劳动负担,还可以增加收入,我知道你担忧的是土地归属问题。你放心,我们只是用合作社的统一管理模式来进行种植,地还是你的,赚钱也有你的一份。”我耐心地向马大爷讲解道。马大爷听后终于弄清“来龙去脉”,消除心中顾虑,签订合同,欣然加入了合作社。对持观望态度的其他群众,今天做不通思想工作、“打动”不了他们,就明天来;明天不行,后天又来……用真心、耐心、恒心向他们宣传政策,分析前景,用最诚恳的态度去获得群众的信任。

截至目前,箐门村流转土地5000亩,覆盖7个自然村,覆盖率达70%,涉及到土地流转的所有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加入了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今年1月下旬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开来。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牢牢把握“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工作方向,勇毅逆行,第一时间入户摸底排查,了解、询问省内省外返乡人员身体状况、密切接触人员等信息,每天汇总上报村级疫情监控表册,与医护人员一道对返乡重点人员每天测体温不低于2次,坚守村疫情防御卡点,做好途经卡点人员出入登记;宣传疫情防控政策、知识,说服返乡人员签订居家观察承诺书及告知书,张贴居家观察标语。不论是白天黑夜、还是风雨交加,都冲锋在前,毫不退缩,严防死守,切实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

融入群众,与群众心连心,做实事,促发展,得到群众一致好评,我心里感到乐滋滋的。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我先后被鲁甸县委、县政府、桃源乡党委政府授予“鲁甸县50佳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桃源乡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桃源乡优秀扶贫工作队员”等荣誉称号。

作者:马真布

审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李寿英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李寿英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