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0-05-27 19:55文言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题中让学生们倍感为难的一类题型,想要真正学好文言文,必要的积累是少不了的,但除了积累之外,亦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来解决考试时遇到的问题。本文将从积累与技巧两个角度谈一谈在即将高考的时候如何尽量提升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期望同学们能在考试中既快速又准确地完成文言文阅读。
一、积累
1. 实词的含义是基础
文言文阅读对于同学们来讲最难的点应该在于实词积累得太少,要求同学们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把之前三年都没有背完的实词全背完想必可能性也不大,那么现在提积累实词还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如何才能快速解决因为积累不够导致的读不懂原文、做不了翻译的问题呢?在此我提出几个小建议:
①先找出近几年高考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尝试逐字逐句翻译,遇到不会翻译的字词先圈出来,这样可以快速了解你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做完这一步之后,应该将这些不会的字词积累下来,如此可以快速拓展你应对高考试题所需的词汇量,顺便提一句,英语学科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样的试题也不用做得太多,认认真真完成五到十篇,读懂文章大意、应付简单的文言翻译已经足够。
②了解并积累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频字词以及文言文翻译题近几年来的高频考词。例如文言文阅读里经常会出现人物官职的调动,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此处的“判”意思为“高位兼低职”,如果不知道,那么在做翻译题以及文学常识题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失误。
③要掌握记忆的方法。很多同学记不住实词一方面是因为懒,还有一方面是因为方法不对,总感觉今天背的明天就忘了。在此我讲一讲我教的学生背实词比较有效的方法。建议将要背的词写在小本子上,背第二个词的时候要回想之前背的那个词是什么,如果想不起来又重新背,背第三个词的时候去回想一下前面两个词是什么,想不起来就重新背,如此循环,背的词越多,你的印象越深。睡觉之前回想一下今天背的词,想不起来的拿出本子看一看。第二天在背新词之前,默写一下昨天背的词,想不起来的就重新背。我们应该都知道“遗忘曲线”,想要真正记住某个东西,一定要遵循规律,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 文学常识题看就行了
千万不要把文学常识题当成一个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主张是要对它感兴趣,把它当成一种放松阅读的方式。举个例子,读高中时我觉得会算卦的人太厉害了,便想要在此方面有所突破,于是就跑去研究天干地支,研究着就发现只了解天干地支还不够,又跑去研究天文历法,甚至还翻了翻《周易》,对于考试有没有大用不知道,但是至少以后在生活中是能够用得上的知识,因为了解,所以不会被骗。闲话少叙,在距离高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如何做到对于文学常识题的突破呢?同学们不妨仔细去看看历年高考题的文学常识题,考得很杂,所以建议同学们没事的时候就翻一翻文学常识,不用刻意去记,混个脸熟也是不错的。
二、技巧
1. 快速完成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文言文阅读总共十九分,分别是断句题、文学常识题、文意概括题以及翻译题。接下来分别讲一讲这几道题如何来做。
①断句题
先找出几个选项不同的地方,然后通过排除法来解决,此题需要注意的地方有这样一些:一定要注意前文出现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关于断句的原则相信老师们已经讲得很多了,我简单地说一说,要注意断句题里的名词或代词,因为这两类词做主语或宾语,我们要在它的前面或后面断;注意介词后面千万不能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介词是“于”、“以”,因为介词需要接宾语,顺便提一下,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句末,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动词后面不能随便断,因为动词也是需要接宾语的。还有一些常见的标志词,就不再赘述。
②文学常识题
这类题考得很玄幻,但一般都不会特别难,积累自然是重中之重,全知道的话,随便他怎么考也不怕。问题就在于真的遇到了四个选项完全不知道选哪个的时候怎么办?看清楚前提,是四个选项完全不知道选哪个!我传授一个不太靠谱的诀窍,总比你完全乱蒙强。先尽量排除,然后去选那个你熟悉的,因为你完全没见过的,错了你也看不出来,何必去选它呢?另外,强调一点,有“文中的意思是”这样的
选项时,一定要找出原文与它比对,因为此处容易设误。
③文意概括题
解答这类题型可以非常迅速,一般情况下,选项前半段对于人物性格、功绩等的评价往往不会设误,尽量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对后半段内容的比较分析上。因为文言文阅读多选取人物传记,主要是讲述传主的事迹,我们在做这道题时,只需要在文章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事迹再仔细比对即可,没有必要全部读完。
2. 翻译题的解答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一直是一个困扰着许多师生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一定是对于字词的理解,此种理解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
①要养成一个意识,不同于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文言文以单音节词居多,所以千万不能看到一个很熟悉的词就想当然地把它理解成现代汉语中的用义。如2017年全国三卷第二小题“奏发司马光墓”中的“奏发”,现代汉语中是“检举”的意思,而在这个语境中乃是两个词“奏”和“发”,“奏”乃“上奏”,“发”乃“打开”。当然,很多情况下文言文的翻译中总会出现一些陌生的词,对于此类词语我们可以采取联想法,也可以结合上下文来推敲出它的意思。如2017全国三卷第一小题“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中的“饬”,其实我们应该听过一个词“整饬”,但在这个地方如果翻译为“整饬”并不符合语境,那么它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
②我们要树立第二个意识,即文言文中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同义复用”的情况,此处的“饬”与“申”意思相同,可以解释为“命令”。对于字词的理解除了技巧外,只有靠平时的积累了,这个没有捷径可走。
③在字词以外,我们还要注重句式的积累。文言文中常考察的句式主要有四个,即“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判断句,如第一小题中的“何以使为”即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如果看不出来,翻译的难度还是很大的。接下来就这几类句式简单地讲一讲。遇到的最多的特殊句式应该是判断句,也是最简单的,如2019全国三卷第一题“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这便是典型的判断句,判断句一般以“...者,...也”为标志,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判断词“是”翻译出来;“状语后置”句要注意观察动词后面是否出现了“于”、“以”这样的介词,并且介词后面接了宾语,翻译的时候将这个介词结构提到动词的前面去即可,如上文提到的“月出于东山之上”调整为“月于东山之上出”;“宾语前置”句要记住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一般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此句即包含了这两种情况,翻译时应将这个名词移到动词或者介词后,应变为“不扫一屋,以何扫天下”;“定语后置”句有非常简单的,也有稍微复杂点的,简单的如“金千斤”,就是数量词作定语后置,翻译的时候将它提到名词之前即可,稍微复杂点的会以“...者”为标志,此处需注意与判断句的区别,如“士有折逆旅匕箸者”,翻译的时候只需要找到“者”前面的第一个名词,然后将这个名词与“者”之前的这一串词全部提到这个名词的前面,应变为“有折逆旅匕箸士”。
以上所述,略显驳杂,只是希望在高考来临之际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启发,希望同学们都能在高考中取得佳绩,也希望同学们在压力之下能够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