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5-27 10:37我们到镇雄县盐源镇付家寨寨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采访的时候,59岁的朱啟雄刚从盐源集镇上卖豆腐回来。2019年3月,老朱一家老小15口人搬进安置点的新家之后,老朱看重安置点距离集镇近,附近人烟稠密的商机,他不等不靠,迅速行动,带着家人做起了豆腐营生。
每天晚上睡觉前,老朱和老伴要把第二天磨豆腐的五六十公斤豆子用水泡上,凌晨一点起床开始磨豆腐,早上八点豆腐做好后,由儿子或儿媳用小货车拉着出去卖,由于他家豆腐好吃,价钱合理,每天做的豆腐不到下午3点就卖完了。朱啟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安置点群众做出了表率,也为儿孙树立了良好榜样。
老朱不是心甘情愿当“贫困户”的,他曾经是一个成功者。20世纪80年代,朱啟雄承包了个矿洞,采挖铅锌矿发了财。被财富冲昏了头脑的他盲目扩张,一口气又承包了10多口矿洞,结果没挖到矿,不但把家败光了,还欠下20多万元贷款,后来为了还债,他连住的房子都卖了。
多年来,朱啟雄一家一直在和命运抗争,没有住房,就借兄弟家的房屋居住,没有钱用,就努力在土地里辛勤耕耘,但朱啟雄创业失败摔这一跤太狠了,多年来家里一直没什么起色,唯一变化的,就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很快,老大成家了,老朱也很快当上了爷爷,后来,老二也成家了。家庭负担越来越沉重,1995年,老朱不得不带着老伴外出打工,挣点钱贴补家用。他们帮人养过鱼、喂过猪,老朱也经历过在他乡老伴急病送医,花光了所有存款再次欠下沉重债务的苦楚。
有一年,在家乡开砖厂的老二开车撞到人,为给对方医治,老二卖了车,借了债,沉重的经济压力让小夫妻争吵不断,后来老二媳妇直接扔下四个孩子出去打工并不再联系。
老朱一家在命运的泥淖里浮浮沉沉,一直靠不了岸。2014年,老朱一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此,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这个饱经风霜的贫困家庭,也增强了一家人摆脱困境、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2019年3月,老朱家15口人从老家盐溪村上寨村民小组搬迁到付家寨村寨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中老大家5口人分到一套125平方米的住房,老二家6口人分到一套150平方米的住房,朱啟雄夫妇和老三老四一起,分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
搬进新家后,老朱别提多高兴了,一大家人离开了地势偏远、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的老家,住进了安全、舒适的小楼房,生活从未有过的舒心和快乐。盐源镇付家寨村寨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修建在盐源至罗坎的公路旁,距盐源集镇很近,交通方便,人烟稠密,在老朱眼里商机无限。
搬家的时候,老朱的兄弟也替他高兴,买了家具给他送来。3月19日搬家那天,心怀感恩的老朱做了一件极有仪式感的事,他主动向当地村委会申请退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共产党把房子给你修起,水给你安装好,厕所整好,你还不脱贫,你要怎么才脱贫呢?脱了贫,要致富,要小康,就要靠自己双手劳动了。”老朱说得在理,也说得朴实。
如今,老朱一家不但磨豆腐卖,还拓展了经营项目,每天带着蔬菜、水果在车上沿街沿村去卖。2019年8月份,老朱向周边群众租了二亩地,投资5万元建了畜厩,利用磨豆腐的豆粕,养了4头猪,养了300多只鸡。对于带领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充满信心,也鼓足了干劲。
闲暇时光,老朱带着孙儿们在院坝玩耍,孙子、孙女都围绕着老朱和57岁的老伴付德芬周围,一家人其乐融融。
付德芬说,搬到安置点最满意的是孙子们都到镇上的学校读书,便于照管。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孩子们读书要翻越大山,穿越丛林,走40多分钟山路,只要放学不及时到家,就让人着急,不能安心做事,要顺路往学校方向去接。现在孩子们到镇上读书,十多分钟路程就到了,非常方便,一个个学习都进步了,让人很是欣慰。
在付家寨寨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着60户像老朱这样的家庭,共280人。这个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安置点,承载着他们每个家庭向着小康不懈追求的足迹,承载着每户人家的幸福和快乐。
据盐源镇政府工作人员汪帅忠介绍,寨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于2015年立项、2017年12月完成规划、2018年3月12日完成招投标,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于2019年3月12日交付60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使用。
这些搬迁群众都来自于交通较为落后、公共服务滞后的偏远山区,搬迁给他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基础。
60户群众搬到安置点后,为解决他们的后续发展问题,盐源镇党委、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挖掘机、装载机、电工等技能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务工;在当地发展辣椒、马铃薯、板栗等产业,方便群众在合作社或基地就近就业;对于搬迁群众老家的土地,盐源镇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基本种上了竹子,群众可以通过回去打笋子等实现增收。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