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5-27 10:28在记者的职业生涯中,每一个从业者都有几次刻骨铭心的采访经历,留在人生的记忆中难以忘却。那样的采访,不会被复制,只能是相似。那样的经历,不会被磨灭,只能是深刻。巧家“5·18”地震发生到今天已过去了9天,灾后救援、排危重建等工作进展均有成效。但这段采访经历,一直会在我们的记忆中储存。
救灾不能等
报道不能慢
“地震了!”“震感明显,几级地震?”“震中是哪里?”职业的敏感性,让昭通日报社的微信工作群一下子出现若干个焦点问题。很快得知,5月18日21时47分,巧家县发生5.0级地震,震中小河镇。
在地震发生后,昭通日报社迅速安排记者前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等相关单位了解具体情况。派出记者莫娟、杨洋第一时间跟随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车辆赶赴震中小河镇进行采访。夜晚驱车前行,在巧家县境内,一路都有山上落下的滚石,路况极差的情况下,到达时已是19日凌晨2时39分。莫娟来不及打电话回家报平安,来不及问候仍在腹泻、呕吐的儿子病情如何,就和杨洋立即投入到紧张的采访报道中。
从18日22时到19日凌晨3时50分,昭通日报社新媒体北纬29度发出第一条新闻《刚刚,巧家发生5.0级地震!》,根据前方记者及通讯员的实时采访,不断更新新闻报道《巧家一中、二中及时应对,师生平安》《昭通日报记者随消防救援支队前往震中》《凌晨2时39分,记者赶到震中》等新闻报道。莫娟、杨洋两位记者一路实时报道所见所闻,传输给昭通日报社各新媒体平台马燕、聂学虎等编辑更新灾区情况,让人们在第一时间真实、详细地了解到灾区的情况。这一夜,灾区是灾后救援的不眠之夜,也是昭通日报社记者、编辑采编工作的不眠之夜。
记者赶赴震区后及时开展现场播报
5月19日,昭通日报社增派第二批记者张永刚、陈允琪前往震中支援采访。一路颠簸,路上不断有大大小小的滚石,高耸的群山被一道又一道的急弯缠绕,犹如密集螺纹无法绕出。山路十八弯,听着是个极富想象意境的形容。但亲身体会时,才知道人们的乐观精神是无处不在的。在经过鲁甸县有名的“梭山十八拐”时,弯道悬挂山梁边,张永刚是一个驰骋在昭通日报官方抖音上的小编,居然没能像找抖音亮点一样驾驭得住盘山公路的折腾,脸色苍白,晕车到呕吐。
记者是很有战斗力的一个职业。张永刚一路晕车到小河镇后,立刻投入到了采访、编发抖音之中。从地震发生到19日抵达小河镇采访,共编发昭通日报官方抖音13条,点击率从2.1万到299万。
新闻采访没有退缩
艰难跋涉到达现场
19日12时,我们用个纸碗打点饭、舀上一勺红豆酸菜汤,匆匆把午饭吃完。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大庆的带领下,昭通日报社、昭通广播电视台的5名媒体记者驱车前往震中垭口村梁子村民小组进行实地采访。
车辆在颠簸的公路上行驶,路边不时出现还来不及清理的大大小小的滚石,盘山而行两小时后,终于再也没有可以供车辆通行的路行进了,我们只能徒步前行。下车后,询问村民通往震中梁子村民小组的道路如何走。村民热情地说了一句,下了这道山梁,过了河沟,再翻到对面那座山梁就到了。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对面那座大山的半山腰上零星地坐落着几户人家。那就是我们要去的梁子村民小组,那里有受地震影响生产用房垮塌的灾民。
正午的小河镇垭口村,气温高达37℃,无风的河谷地带,闷热异常。14时,我们开始顺着大山深处的羊肠小道开始攀爬。走在前面的是徒步挺进梁子村民小组、运送救灾帐篷等物资的武警昭通支队的45名官兵。
斜度为70°的山坡,纤细崎岖的小路犹如挥之不去的忧伤缠缠绵绵地紧紧贴着贫瘠的山梁,望不到边际。武警官兵负重前行的行军速度远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很快他们和我们拉开了很远的距离。陡峭的山间小路,只有约30厘米宽,土块和泥沙覆盖在上面,让每走一步都处于下滑状态,一不留神就会滑倒,而身边连可以攀附的树枝或野草都没有。
30分钟过去了,还没下到半山腰。为了第一时间报道灾情,我们决定各自前行,先到的人员立即就位采访报道。23岁的杨洋,一开始犹如一只羚羊,蹦跳着走到了最前面。好羡慕这样的年纪、好羡慕这样的体力,年轻真好。
70分钟后,终于下到了山脚,这时,我看到了过了河沟已开始攀爬对面那座山梁的杨洋。心想,有记者跟上就好,总不会耽误了新闻采访。下车的时候,谁也没来得及带一瓶水,因为,感觉震中就在目之所及的地方,一会儿就能到。可是,谁能想到看得到的山对面,竟然要走很长一段无法想象的艰难山路。
90分钟后,我们下到了山脚,过了河沟开始继续爬山了。群山环抱之间的小河清澈见底,跳跃的小水花欢快地不时溅起,白云在高远的天空飘浮着,一切因为炎热而静寂无声,身上的衣服被汗水不断浸湿,刺目的阳光让我有一种眩晕,感觉所有的体力已将被耗尽。
120分钟后,我爬上了通往梁子村民小组的最后一道山梁。此刻,我已精疲力尽,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整个人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走到呕吐的感觉,瞬间泪水挂满了脸庞,太累了。可是,累又能怎么样,还是要硬撑着继续前行。突然很感慨,对于记者来说,有新闻就要去采访,即使过程再艰难,也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因为这就是记者的职责。
终于在远处,我看到了村民。
150分钟后,已是16时30分,经历了两个半小时的山路上爬下滑,我们相继艰难地走到梁子村民小组。比我们早到35分钟的武警官兵,在等待地面平整出来后准备搭建救灾帐篷。我们拿出了相机、采访本,开始记录受灾村民的生活、武警官兵搭建帐篷……
采访完毕已是18时,此刻,我们已严重缺水,每一个人都快处于中暑中。这时,我看到了市城乡住房建设局前来勘察灾情的车辆,他们把仅有的5瓶水和两袋食物给了我们,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最艰难的时候,仍有最温暖的帮助和给予。这就是,与子同袍的深厚情谊。
到小河集镇时,已是20时30分。这是我平生走过最艰难的山路,也是在温情相伴下走过最难忘的山路。
地震后的第二个夜晚,夜幕之下,小河镇灯火明亮,穿梭着忙碌的人们,群众已在广场上乘凉,我们看到了一个祥和安宁的夜晚。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允琪 莫娟 实习记者 杨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