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2020名师助考⑭丨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的通史方案

 2020-05-26 20:34  来源:昭通日报

在使用人民版教材的地方,历史第一轮复习基本上是按教材顺序,即从必修一开始,以必修一政治、必修二经济、必修三思想文化的顺序进行。第一轮复习结束,学生教材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所以在第二轮复习时,需要按通史体例进行,即把必修一、二、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按时间顺序结合在一起,以期构建一个历史知识的完整体系,使同一时期的的历史知识体系化、系统化。这同一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按朝代分期,如先秦、秦汉等;在近现代,即按一定的规律分期,如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商主义时期、自由主义时期等。经过整理,学生的历史知识不再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离的状态,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体系化、系统化的知识。这种整合,既能强化基础,又能使学生在综合归纳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并且对备战高考也有很好的作用。

现在,我以我多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出一些方法,希望能对紧张学习中的各位高三学子有所帮助。

一、古代史上的按朝代归纳:

通史体例是以一个阶段为单元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整合而形成一体,但不是将三部分放在一起就好。如果说三部分知识是做衣服的布料,那需要用相应的“线”将之缝制起来。这“线”可称之为这一历史阶段的核心内容,也就是阶段特征。

首先,要比较准确的归纳整理出这一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来,再用这特征去串联相关知识。如何准确归纳出阶段特征,这建立在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基础上。它从基础知识来,又反过来帮助掌握基础知识。

以秦汉时期为例。从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个春秋战国分裂后的大统一时期,所以,“统一”就是最简单,也是最核心的阶段特征。这时期的一切活动差不多都围绕“统一”进行。

不过,光是“统一”一词容易把西汉一些史实遗漏,所以还要加上“汉承秦制、损益变化”。这一点从教材必修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此为“汉承秦制”一句中得出。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统一”、“汉承秦制、损益变化”对秦汉史实的串联:

首先,完成统一。链接上秦统一的过程、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秦统一的原因。

其次,维护统一。在秦朝,是三本书相关内容的结合:必修一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中央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朝议的决策方式,地方的郡县制;必修二经济上的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必修三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以上内容,有利国家统一的巩固,也有利统一民族的形成——民族的四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

西汉维护统一的史实就用“汉承秦制、损益变化”来串联:

承:西汉继承了秦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有益于巩固统治的政策措施。

损:废除了一些严酷的法律。

益:这是重点中的重点。政治上的“益”,第一、汉初刘邦的郡国并行制(结果和目的相反,没能加强统治,相反引起了王国问题);第二、汉武帝时地方措施:解决王国问题的推恩令;加强地方监察而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设立刺史负责监察;中央措施:设中朝牵制外朝,削弱相权。

经济上的“益”:重农抑商:第一、抑商业:对商人征收重税——“重租税以困辱之”;盐铁官营、货币官制、物价管理。第二、抑商人:社会地位—社会生活:汉初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经济限制: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盐铁;政治地位: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

思想文化上的“益”:第一、汉初的“黄老思想”,推崇道家的“无为”思想,进行“休养生息”,以期实现“无为而治”——结果确实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中央建立太学,地方郡国也初步建立了教育系统,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当然,归纳过程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也就一起归纳分析了。这样,整个秦汉时期的重、难点知识,都进行了有序的分析整理了,秦汉知识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这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史实整理,范围相比近现代要小。近现代史实一样能用这种方法进行有效归纳。

二、近现代史上全球史观的归纳:

进入近代史,已经是西方发展影响世界,不再是古代史上的“中学外渐”,而是“西学东渐”。所以,近代开始后的历史,要从西方发展推动世界的角度来理解和归纳,这是从先进生产力的引领作用,从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来学历史的。

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这一名称,就来自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来自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即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经济由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因这经济思想被英法美等国在工业革命时采用,故称工业革命这一时期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而《国富论》出现的背景是工业革命,所以,工业革命的出现及其影响就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现在就以“工业革命的出现及其影响”来归纳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归纳以三个步骤依次进行,即原因(背景)、过程(措施)、结果和影响。

首先是工业革命出现的背景:第一、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代议制民主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第二、条件: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归纳:可能性是客观条件,从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市场、原料、劳动力几方面结合国内外史实整理,如国内圈地运动、手工工场发展,国外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等。必要性是主观条件,就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自身具有的条件。如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需求扩大,工场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最直接原因、动力。

其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重大发明,这以“连锁反应”为题来掌握:棉纺织(纺和织相互推动)产生工厂制,纺织业到其它行业,水力作动力到蒸汽成动力又推动工厂制和城市化,要把产品运到市场又需要革新交通工具——火车和汽船发明。

第三、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对英国和对世界两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归纳。

积极:提高生产力,英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成世界工厂;推动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农村到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人口的职业结构:农业转入工业生产,工业到第三产业;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思想文化: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社会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兴起;世界市场:推动世界工业化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逐渐成熟。

消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加剧;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掠夺,日益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连接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及近代化的开始: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这样,不仅掌握了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世界市场的形成,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也归纳进来,世界历史的世界性也就完整的体现出来,这一阶段的历史知识体系也就建立起来。

从以上事例中,可看出,有效的归纳出阶段特征,再用阶段特征去串联历史知识,能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面,有利学生掌握。并且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教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