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鲁甸:牢记嘱托抓重建 感恩奋进战脱贫

 2020-04-27 20:29  来源:微鲁甸

2014年,鲁甸发生6.5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此次地震是云南省14年、滇东北地区40年、鲁甸100年以来烈度最强、破坏最大的一次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县12个乡镇、90个村(社区)、1640个村(居)民小组、39.3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526人、失踪109人、受伤2260人,民房倒塌和严重受损48606户、一般受损44804户,直接经济损失155.3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鲁甸地震恢复重建工作,2015年1月19日,专程到鲁甸龙头山镇灾区调研。他强调,灾后恢复重建要和扶贫开发一起抓,要把住房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设抗震民居,确保灾区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通过三年的努力,鲁甸灾后恢复重建成绩斐然

建设美丽家园,助力脱贫攻坚

鲁甸县坚持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亲切关怀转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奋进动力,按照“抓重建、战脱贫、重建脱贫双推进”的思路,攻坚克难、精准发力,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规划总投资76.3亿元的四大类489个恢复重建项目全面完成,灾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依托恢复重建,龙头山镇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3753户10701人下降至2017年底的96户303人,贫困发生率从20.6%降至0.05%,人均纯收入从3750元增加至6000元,圆满实现“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灾区脱贫之日”的目标任务,在全县率先实现脱贫,成为全县脱贫攻坚排头兵。李克强总理2017年1月23日考察鲁甸时,给予了“恢复重建成绩斐然”的高度肯定。

(恢复重建后的龙头山集镇新貌 丁世新摄)

一是居住条件大变样。坚持把民房重建作为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突出规划选址、组织建设、施工保障、质量安全监管等重点,全力推进4.86万户民房重建和4.48万户修缮加固,2016年春节前,受灾群众全部喜迁新居,龙头山、火德红2个集镇和23个民房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重点集镇和民房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重建民房基本实现厨卫入户、人畜分离,大力开展房前屋后绿化、净化、美化行动,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处处展现新房新村新气象,打造了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

龙头山集镇一角)

(回龙湾安置点 丁世新摄

二是公共服务大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损毁的学校、医院全面得到恢复和提升,成为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实施92所学校、102所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基层办学、医疗条件全面改善。新建县城“四馆一中心”(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人力资源中心)、龙头山镇“一园三馆”(地震遗址公园、地震灾纪念馆、地震体验馆、朱提银文化展览馆),建成32个村级体育活动场所,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龙头山镇地震纪念馆 丁世新摄

(县城体育馆夜景 马雪峰摄

三是基础设施大突破。交通、水利、通信等一大批事关灾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破解了长期制约灾区发展的瓶颈。新、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3条57公里、重要通道5条283公里、农村公路22条172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都香高速公路途经重震区龙头山镇并规划出口,灾区提前实现“两小时交通圈”。建成水利设施10项,完善配套管网,改造电力通讯,灾区灌溉能力、用水保障能力、通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山间公路 周振兴摄

打造特色小镇,谋划乡村振兴

2018年以来,鲁甸全力加快恢复重建成果转化,以龙头山镇被确定为云南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基地为契机,着力加强“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基地、干部培训基地和“四个自信”窗口),打造集文化熏陶、教育培训、宜居宜业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创新干部培训。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龙头山走过的路线为主线,以“一园三馆”为文化核心,以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精神为目的,打造“点上有故事,线上有教学,面上有形象”培训模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精神教育,共培训各级干部7000余人次。

二是强化教育引导、深化基层治理。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加强基层自治、法治、德治实践,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树立文明新风,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三是强化群众主体、促进环境整治。突出干部引领和示范带动,树牢群众主体地位,持续强化操家理务,充分管理和使用好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建立了道路网格化、河道网格化、垃圾池网格化、绿化网格化的“四个网格化”管理机制,建设房前屋后清洁卫生、庭院集镇周边绿化美化、村组公路沿线干净整洁、河道两旁的美丽乡村。

淬炼干群思想,筑牢干事基石

全县在抓好灾后硬件设施重建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家园重建,引导灾区群众坚定信心,重拾希望,感恩奋进。

(新春走基层演出活动  周振兴摄)

一是挖掘先进榜样,激励感恩奋进。以基层干部群众为生动演绎,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挖掘出“感恩自强的老党员谢维礼、舍身救人的农村女孩田应先、义无反顾的坚强斗士谢樵、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甘永蕊”等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激励广大群众战胜困难、自立自强、互帮互助、感恩奋进。

(甘永蕊在做技术示范)

二是开展主题活动,重建阳光心态。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在地震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四周年以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好系列文艺演出和庆祝活动,强化舆论引导和氛围营造,“幸福不忘共产党、脱贫不忘习主席”成为灾区人民实现恢复重建、打赢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国庆文艺演出  周迎春摄)

(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活动  龙江摄)

(“自强诚信感恩”演讲进乡镇、进村组  龙江摄)

三是坚持扶在志上,激活内生动力。注重解决思想贫和素质贫,加大致富榜样、脱贫光荣户评比表彰,牢固树立“争贫可耻、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着力转变帮扶方式,用足用活“爱心超市”,引导贫困群众“靠行动获得积分、用勤劳赢得帮助”,积极积攒“积分”兑换生活所需用品,建立正向机制,群众观念发生明显变化。

2014年以来,鲁甸县广大干部高效率完成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高标准推进脱贫攻坚和卯家湾安置区建设,努力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实践中锻造了“勇于担当、感恩自强,万众一心、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坚韧求成”的伟大抗震重建精神,塑造了“苦干实干、连续作战、无私奉献”的优秀鲁甸干部品质。如今,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保持定力、保持压力、接续奋斗,为2019年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强的作风保证。

来源丨微鲁甸综合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