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4-26 11:0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群众,要搬出来,让他们到有利于发展的地方发展。昭通这类情况十分突出,为了让这些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不掉队,昭通举全力实施了几十万人的易地扶贫大搬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各级干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搬出穷窝窝,住进新楼房,只是走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决这些搬迁人口的生计问题,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最终能致富,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任务。
现在,我们的安置区(点)搬迁群众都已经入住,但有不少地方在组织贫困群众搬新家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些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偏远山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搬离深山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但是一提到搬迁,他们就顾虑重重,说离开了故土,吃棵葱都得花钱去买,再好的房子住着也不舒坦!上海新沪商捐资3000万元在彝良县奎香苗族彝族乡黑拉村和松林村建两个安置点。他们在项目建设之初就了解到这些情况,所以,两个安置点规划的时候,就在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预留了空地,用竹篱笆隔离建设“微菜园”,每户人家至少有60平方米,多的有120多平方米。菜园当花园,绿化、种菜两不误,既巧解了民忧,又留住了“乡愁”,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入住群众拍手称快,连一些城里人见了也羡慕不已。盐津县柿子镇蝴蝶谷安置点统一流转土地建设近20亩农耕园,划分成若干块地,入住群众8—9户为1个组,每个组选1个组长,联合耕种一块地。“微菜园”也好,“农耕园”也罢,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考虑得比较细致。
我们的很多安置区(点)都很大,有的安置区(点)就安置了几万人,要解决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很不容易,让人比较放心的是,很多大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并有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比如开辟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技术培训提高技能组织外出务工安置一批、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致富一批、建设扶贫车间安置一批、流转土地开发原有土地带富一批、民政兜底保障一批……
虽然有了明确的方案,但因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方案制定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是不是切实可行、符不符合具体实际,还有待实践来检验。不管行还是不行,有预案总比没有预案好。脱贫攻坚告一段落之后,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方案,符合实际的狠抓落实,不符合实际的及时调整,切实把解决搬迁群众的生活来源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向党中央交出满意答卷,向搬迁群众交出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