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五德镇打好竹产业发展突破战

 2020-04-26 09:46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五德镇位于镇雄县西部,距县城40公里,辖14个村(社区)287个村民小组23870户8029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03户26787人。为打好产业发展突破战,2019年以来,五德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按照“三个全覆盖”要求,压实干部责任,以“四统一,四破题”为措施,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竹产业38000多亩。

统一规划布局,破解产业发展“散、小、弱”及效应差的难题。镇雄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集中全力在全县打响产业发展突破战。原来,五德镇群众种植竹子大都是零星种植,规模化程度低,抵抗风险能力差,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镇雄县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干部职工多次深入五德镇实地调研,与五德镇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分析,将五德、大水沟等5个村纳入全县“五德—牛场—碗厂—杉树—盐源”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经济带中,并指导五德镇因地制宜地作好竹产业发展科学规划。

统一干群思想,破解群众怕失败、干部怕担责的难题。针对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群众普遍存在对相关产业种苗适宜性、市场前景等方面有这样那样的质疑,积极性不高,干部也心存顾虑,怕承担风险的实情,五德镇分村分片召开群众会,大力宣传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帮助群众算清种植竹子的预期效益,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群众变“让我种”为“我要种”,发自内心地想种竹子。该镇还分批次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实地考察学习竹产业发展,增强干部群众发展竹产业能脱贫致富的信心,坚定群众“竹子应该种、竹子我能种”的决心。

统一运营管理模式,破解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难题。各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资金由专业合作社管理,定期向群众作账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解决产业资金管理不规范、使用不安全的问题,采取“118”的利益联结机制,即投产后,利润按村委会10%、专业合作社10%、农户80%的比例分配,不但有效解决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双空壳”的问题,还充分调动干部群众投身竹产业建设的积极性。

统一种、规范管,破解只种不管,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难题。五德镇邀请镇雄县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种植专业技术人员,分村、分片、分组举办竹子种植和管护技术培训会,教会群众怎么干,并根据当地实际,在竹苗的选种上严格把关。县林业技术人员和镇村干部实行双线承包,到户、到地块实地指导督促种植、管理;坚持按照“五砍五留、三采三留”方式进行管护;即:四年后砍除三年以上老竹,做到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老留嫩、砍坏留好、砍内留外;采笋做到采密留稀、采小留大、采劣留优,确保每平方米保留立竹不超过5株。

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五德镇党员干部带头,党委书记赵静等镇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到现场向群众讲解种植的标准等,并与群众一起种植,鼓舞了干部群众种竹的激情。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干部群众种竹的热情高涨,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也在家集中将方竹种植好才出去打工,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10多岁的学生也投入到种竹的行列中。

“2019年以来,五德镇组织群众规范种植方竹38703亩,其中,2020年初至目前种植23000亩,涉及五德、大水沟、干沟、阳坪、新寨、庙坪、大营、杉林和新田9个村,覆盖87个村民小组6479户219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83户7937人。预计通过5年左右的科学管护,可实现每亩年产竹笋350公斤以上,按照每公斤10元,加上每年管护砍伐的原竹(每亩约0.4吨,每吨约500元),户均每亩年增收4200元左右,为群众持续稳定脱贫提供有力支撑。下步,五德镇将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和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种植管护水平,把竹子产业打造成五德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让五德镇成为白水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该镇分管林业工作的副镇长张清介绍。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国飞 图片由五德镇党政办提供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秦茂尧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秦茂尧
标签 >> 镇雄 脱贫致富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