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4-23 11:01昭阳区第五小学十多年前以昭阳区第四小学南校区开班创建,通过营造书香校园,提升文化内涵为目标,在城郊荒地上建起来的学校如今爱读书蔚然成风,一步一个文化主题,处处能感受到文化气息。
来到学校的图书馆,看着一排排的书籍排列在书柜上,书柜整整齐齐,阅览室里的座椅干净而整齐。这种环境,谁不想坐下来安静读书?
“我喜欢读书的娃娃,喜欢看着他们认真地读书,每天看他们认真读书是一种享受!”图书室管理员吕杨真切地说。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吕杨日复一日地重复这项工作。
这个图书馆2013年按国家一类标准学校图书馆创建,现有图书85345册,仅文学类就有36000多册,其他为自然科学、教育、哲学、综合类图书。从图书室创建就在图书馆工作的吕杨将这些图书分类、造册、登记、借出、收回,早期手工借还,现在升级为电脑管理。
图书管理在喜欢读书的师生眼中是个“吃香”的活,全校师生遇上吕杨都会把准备还的书在楼道里交给她,有时往过道里走一趟都会有一大摞书抱着回图书馆。
“一周有八节课,一边上课还利用课间给师生借书,大家建议她定时借还,分班借还,但遇到有人借书她不轻易拒绝人。”学校教导主任孙继荣介绍吕杨老师。
学校的阅读有晨读、午读和阅读课。晨读在早上读,低中高段分别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午读是中午在校园读经典美文,阅读课通常一个班到阅览室阅读。图书馆得在这些学生需要的时候奉上他们所需要的书。
长期的图书管理,吕杨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从蛛丝马迹看出一些信息。比如,随手拿起一本书,她能快速地看出这书属于哪一类。记者随手拿出一本书,根据CIP一串数字“I1287”她马上判断出是属于“当代中国文学”类。原来I属于文学,“28”表示当代中国。
在阅览室摇头晃脑读书的学生一定是认真读书的,这种叫状态“在线”;东张西望地读书不在状态叫“离线”;长期“岿然不动”的肯定是“异地登录”。后两种情况需要及时提醒“在线”。
记者随手翻看了一个叫陈诗桐的学生,想看看这人的借书情况。吕杨介绍这人借书多,读书认真,在语言上很有天赋,去年参加昭通市主持人大赛还进入了决赛圈。从电脑里调出借阅记录来一查,该生现在读五年级,从二年级起开始借书,现在已借阅50多册。
图书室大量更换图书是全校师生最高兴的事,也是吕杨最忙碌的时候。学校会组织些老师来“突击”一下,但是怎么编号、录入、上架,从策划到实施都得她操心。去年50000册图书,足足有三卡车,就是她带领大家花两个月时间上架的。上架完清理包装纸的阿姨都叫苦,看着一册册书整齐陈列在书架上,疲惫不堪的吕杨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那心情就像秋收满仓的农民看着自己的粮仓。
经过日积月累,慢慢摸索,她成了昭通图书管理行业里的专家,有些学校建个图书馆,总是请她上门去看看怎样布局,如何管理等。市、区两级的学校图书馆管理业务培训也时常请她去交流经验。
“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一边管理图书,吕杨一边琢磨怎样管理图书更科学?这些读者都有什么规律?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她一步步探寻答案,参与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获得区级二等奖。
“学校几年来开展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课题87个,为这些课题提供资料检索和支持,学校能取得这些成绩,吕杨的付出是默默无闻的。”孙继荣在一旁补充道。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学校图书馆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给学生推荐电子书籍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在家阅读,还配合学校相关部室在学校公众号下的“星语”微刊上开展“抗疫”作文大赛。这些同学用稚嫩的语言,有的记录在家“抗疫”的趣事,有的讴歌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还有的礼赞面对疫情选择“逆行”的白衣天使。用一个孩子的视觉记录、反思、叩问,却又满怀信心相信中国必胜。
一个人做一件事很简单,反反复复做同样的一件事不容易,需要一份执着和坚守。图书馆里的墨香让师生可以与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交流。徜徉在昭阳区五小的校园里,除了通过书香与前贤交流,你会为三五步一个文化单元,一层楼、一个班,甚至每一个更小的一张图片,一个标识牌都有文化的气息。
就是像吕杨这样甘当幕后无名英雄的几百个老师的默默付出,一些看似简单重复的劳作,积累叠加,2017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最美“书香校园”。这个处于昭通市区的校园就是一本书,翻开哪一页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书香校园暗香袭来。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