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盐津县水田安置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020-04-19 20:44  来源:昭通新闻网

 

走进水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标语上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几个大字耀眼夺目。

水田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2019年8月以来,盐津县水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26栋43个单元先后搬来贫困群众3079户14350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对于怎样追求自己未来的幸福,群众普遍都有这种共识。安置区有贫困劳动力7185人,截至目前已就业 6106人。

“搬到这里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之前住在普洱镇正沟村的刘克会说,“老家在高海拔地区,房子很破烂,地头也种不出什么经济作物,一下雨到处都稀泥烂窖的,做什么都不方便。”

刘克会的老公如今在昆明务工,每月工资收入5000元左右,她本人就在家楼下扶贫车间的“凤竹制衣厂”上班,还能照顾在读书的小孩。由于心灵手巧、先学先会和能干有为,她现在已经是“凤竹制衣厂”的师傅和管理者了,月工资4000元左右。走进制衣车间,笔者看到,她正精心指导和用心管理几十个“兄弟姐妹”学制衣、做好衣。

据该制衣厂负责人苏木元介绍,“凤竹制衣厂”总厂位于福建,之所以到盐津投资,是去年9月通过“东西部协作”引进的项目,可以提供70个岗位让水田搬迁群众就业,公司正通过“培训+计件+稳岗补贴+人性化管理”等方式让务工群众“稳得住”并“逐步能致富”。

从普洱镇箭坝村黄柏林社搬迁来的20岁小伙子陈波也在制衣厂上班。他说,原来自己在浙江宁波羊毛衫厂打工,工资收入和现在差不读,也是拿三四千工资,但在家门口上班,比外出务工节省一些生活开支,更能攒下钱。政府提供那么多、那么好的帮助,但最终要靠自己勤劳苦干才能过上好日子。

广东中山的“粤滇手工竹编”也是通过“东西部协作”引进到水田扶贫车间来的,已有86个搬迁群众来这里上班,不少还是大爷大娘。走进竹编培训车间,笔者看到,大家教的教、学的学、编的编,积极性都很高。

从牛寨镇窝元厂村梁子上村民组搬来的黄付贵、杨才芝老两口都来学习竹编,他们说:“培训班就办在家门口,参加培训很方便。把技术学好了、把活做好了,自然就有钱了。”

据悉,近期还有一家投资制衣厂的公司和一家生产口罩的厂在要扶贫车间开工,又有近百人可在“家门口”就业。

有一些搬迁群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创业。从盐井镇仁和村搬来的宋景艳就在自家楼下租了个门面开家具店;从盐井镇长沟村搬来的罗吉全在小区里开起了矿泉水配送点,还在农贸市场租了摊位开了个蔬菜摊;从庙坝乡茨竹村桐子村民组搬来的唐美朋自己开了个“水田艺家人美发店”,生意红火;从中和镇中堡村元木二组搬来的郭燕,开了个杂货超市......

此外,水田安置区还设置了50个公益性岗位,设置了206个公服性岗位,既解决了一批“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小区环境卫生维护问题。

“这里生活各方面都好,什么都很方便,比老家穷窝真的好得多。”从柿子镇中坪村搬来的艾朝坤说。的确,水田安置区同步建设有完善小学、幼儿园、超市、农贸市场、卫生室、警务室、供水厂、污水处理厂、饭馆、早餐店、金融网点等配套服务设施,群众生活很方便。

“党恩垫就富裕基,政府谋划康庄路”。这是“水田艺家人美发店”门店上的对联,表达了唐美朋的心声,也是盐津全体易迁群众的心声。

通讯员 黄啟伦 秦宇 邱琴)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孙瑜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孙瑜
标签 >> 扶贫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