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4-02 14:343月末的永善县城,江边河谷地区湿热的气候特征已很明显。26日早上,明媚的阳光洒在红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齐的楼房上,让这个环抱在碧山中的安置点显得格外明朗、格外温馨。
在92幢2单元601室的王正碧家里,媳妇罗兴秀正里里外外为新居打扫卫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两个孩子都没开学,儿子王明在自己的卧室上网课,小女儿王罗萍刚洗完头站在阳台上晒太阳。
王罗萍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读书,今年是专升本的第一年,学的是财务管理专业。
“我去年出门读书时,家还是黑黢黢的土房子,今年1月放假回来,家已变成宽敞明亮的楼房了!”王罗萍开心地说。
王罗萍口中黑黢黢的家在永善县石坪村二堡山,石坪村地处乌蒙山深处,被崇山峻岭包围着。受地理环境制约,该村2015年以前是全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2015年底,进村公路建成,但只能覆盖2个村民小组,仍有9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交通闭塞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全村234户922人中就有172户730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达73.54%的贫困发生率让这个“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地方成为了全市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的3个村之一。
2019年11月26日,王正碧、罗兴秀收拾起家当,坐上易地扶贫搬迁的汽车来到了红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村有109户村民也搬迁到了这儿来。
新居有80多平方米,一尘不染的电视柜和摆放整齐的锅碗瓢盆展现出了主人家的勤快和整洁。为了供两个娃娃读书,早年前王正碧夫妇就选择离开贫脊的土地到外面去打工,远到浙江、河南,近到大理、曲靖。
“我们没啥文化,打工都是靠力气,在工地上给人家搬材料。我家两个娃娃读书都还可以,我们农村人没啥盼头,就巴望着娃娃能读出书来,离开老家那个穷窝窝,别再像我们在那儿世代受苦。”王正碧坐在客厅的桌子边说道。
罗兴秀接过丈夫的话,“这么多年我们常年在外,好的是娃娃自觉、节俭,不用我们操心。我们在外苦那点钱只能勉强把生活维持着走,哪里敢想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如果不是政策好,我们老了只能又回那个地方去!”罗兴秀抹了一下眼睛,环顾四周呵呵笑了起来。
搬到新居后,王正碧夫妇就没到外乡去打工了,这几年家乡发展快,县城边有许多修路的工地,他们就守在家门口打工,王正碧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
罗兴秀前几年做了一次脊椎手术,现在脊椎上还上着钢针,做不起重活。但她还是经常跟着丈夫一起去工地,给他搭个手帮个忙,这样一天就能多挣五六十块钱。
“我们农村人忙习惯了,闲不住!话又说回来,不管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不劳动都是没法过上好日子的。”
王正碧的儿子王明2015年就考取了黑龙江工商管理学院,当时他通过宣传知道可以保留学籍入伍当兵,在部队可以每月领取生活津贴,服役期满还可以减免部分大学学费。王明盘算着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就应征入伍在大理当了两年义务兵,2017年9月回到大学继续读书。
父母老来的生活一直是王明的一个心结。“我和妹妹好歹都读上了大学,以后都不想再回到老家那个地方去生活。现在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我们一家搬进县城,免费住上了楼房,爸爸妈妈有个病痛进趟医院都会方便很多,以后我们在外面打拼就放心了。”
“我们家世代勤劳,都没法离开石坪那个穷窝窝。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摆脱了世代走不出穷窝的困境。”王明挠挠脑袋继续说,“我们现在背井离乡、举家迁移,是环境所迫做下的一种被动选择,但这个选择给我们一家带来了新希望,相信通过我们勤劳的双手总会叩开幸福生活的大门。”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国庆 /文 张广玉 实习记者 秦茂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