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8-17 17:50昭通新闻网(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广玉)朱家坪,镇雄县旧府街道办事处松林湾村的一个自然村,涵盖发地寨、关地坪、潘家梁子和朱家坪4个村民小组。习惯上,人们把这4个小组统称为“朱家坪”。2011年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直过着人背马驮的生活,直到2011年9月,“朱家坪”通往镇雄县城的道路修通后,朱家坪的数千村民才开始走出大山,过上了幸福生活。
村子成孤岛,交通成了制约村子发展的“瓶颈”
之前,松林湾村属于镇雄县乌峰镇管辖,海拔1600—1900米,是乌峰镇辖区最贫困的高寒山区。朱家坪虽然离县城不足8公里,却没有一条公路可以通往村里,只有一条蜿蜒的羊肠小路通往朱家坪山梁,使该村成了一个“孤岛”,交通成了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
当地村民通往外界除了靠两条腿外,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了,帮他们运载物资,他们就这样生活了一辈又一辈……
2009年2月6日,第一次去朱家坪采访。在镇雄县城,记者拦了几辆出租车,听说是去松林湾,司机都摆手说:“不去,路太烂了。”最后好不容易找了一辆车,把我们送到离进山路口还有5公里的地方就不能往前走了,因为全是山路,车子根本上不去。
沿着蜿蜒的山路往里走,不时有人从山里走出来,有进城看望亲戚的,有到外面打工的,还有就是牵马拉脚的。进城看亲戚的宋德巧告诉记者,她走了两个多小时,才从山上走到山脚下。
得知记者要上山,村民牵着马赶到山下接我们,一口气把我们驮上了山。为我牵马的小男孩叫朱吉,当年11岁,他就是因为学校离家太远了,不愿意走那么远的山路而辍学,宁愿在家放马。
让记者感动的是:全村几十口人聚集在山垭口迎接,他们把修路的希望寄托在了记者身上。
在大山的皱褶里,散布着一个个村庄,宛如农民搬运的畜粪堆,漆黑而杂乱。
村庄中,木墙、草顶房子数量众多,木墙较为陈腐,草顶破破烂烂,绝大部分超过百年。石墙、草顶房子数量少些,有的裂开了缝,有的半边坍塌。为数极少的水泥平房则鹤立鸡群,极为抢眼。
上世纪60年代时,山上也曾建过一所小学,2002年被一场大火给烧毁了,从此,朱家坪的所有学生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学校去上课,给朱家坪的孩子们上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天亮前就要起床,拿着手电筒沿着山路往学校赶,中午带一顿饭,有时遇到学校附近好心的人家,帮他们热一下,否则,就只有吃冷的。村民陈绍飞告诉记者,他七岁的孙女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去学校,早上八点半才到学校,晚上八点才能赶回家,给她带的饭经常在路上摔撒了,只好饿肚子。陈绍飞说:“想起孙女上学所遭的罪就会心痛不已。”
朱家坪人呆在山里,种植玉米、马铃薯和蔬菜,饲养猪、牛和羊。当然,他们中没有一家不养马,“山间铃响马帮来”成为常态。除了特殊情况,他们不愿轻易走出大山,因为进城一趟要花至少4个小时,有时甚至有生命危险。
准备三代人修通的道路一年完成,几辈人的梦想照进现实
尽管新修公路只有4.5公里。比原有进城小路缩短3.5公里,然而横亘在两地之间的大山,以其近乎垂直的坡度令人生畏。悬崖峭壁林立,注定了修建这条公路,施工难度大,所需投资也大。
难度再大也要修,村民再也不想过这种日子了。村民商议,每户投资2000元,没钱的贷款。为了投资,有的村民把家中的老母鸡也卖了。这次,他们的决心是:一代人修不好,第二代人接着修,两代人修不好就三代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相信总有修通的那一天!
后来,记者在《昭通日报·鹤都晚刊》上以《一群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为题整版报道了该村的现状,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交通局立了项,批了110万元修路资金。之后,县委政府和乌峰镇及交通、农业、教育等部门再次支援了140万元建设资金。
有了资金,村民们个个干劲十足,人人争做义工,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时,一些群众认为这条路难以修通,有畏难心理,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参与修路,发地寨村民小组组长朱啟顺是修路组的一员,他与修路组的其他5位同志不但不计报酬,还要做那些思想认识稍微落后一点的群众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与大家一道鼓起修路信心。不但如此,修路组的几位同志还要为挖机背油,背炸药翻山越岭,尽量节省修路经费,用较少资金办较多的事。朱启尧是一个快退休的干部,因他热衷于修这条道路,且一直以来为修这条路而奔走着,交通局派他蹲点负责修路。这次,他陪着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我就想,如果修不通这条路,我就延迟退休,直到道路修通。”
自2010年3月开始,凿峭壁,开山腹,打隧道,铺碎石……村民们经过整整一年半的艰苦鏖战,一条长4.5公里的公路终于把大山两侧的县城和朱家坪连在一起,村民们的“一路之梦”终成现实!
路通之后,原来的“孤岛”成了县城的“后花园”
2011年9月,记者接到了朱启尧的电话,他高兴地说他们村通往县城的路修通了,再去他们村采访就不用骑马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眼角湿润了,真心地为他们高兴。
2015年7月7日,我到镇雄县采访,邀约曾经带我去采访的朱启尧、朱启泰陪同我专门去了趟朱家坪。这次是乘越野车去的,欣喜地看到通往朱家坪、关地坪、潘家梁子和发地寨四个村民小组的道路也修通了。村子边上有一片新房屋,他们告诉我这是2014年修建完工的新学校。
村子里,村民都在忙着修建房屋。这条路,结束了朱家坪几代人人背马驮的历史,物资运输成本降低了,原来马驮运一百斤20元,现在车运每百斤1.5元。路通了,许多村民进城务工,做生意,群众收入稳步提高。
作为全县扶贫攻坚重点片区,2015年,朱家坪326户的房屋有204户被列入改造对象。为了确保朱家坪片区按期脱贫,县政府组织制定了《朱家坪片区扶贫项目规划》。县政府组织交通、林业、人社、住建、农业、经科、文体、教育8个部门,计划累计投资763.2万元。
镇雄县委书记翟玉龙到该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派驻村干部蹲点,重点抓危房改造及村容村貌整治,把一个昔日脏乱差的村庄改变成了村容村貌整洁卫生的新农村。
今年8月14日,我再次到已经更名为镇雄县旧府街道办事处松林湾村朱家坪自然村采访,一栋栋崭新的小洋楼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壮丽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我沿着当年采访的路线,见到了好几个2009年曾经采访过的村民。
朱绍扬,原来是靠编织马驮东西用的驮篼生活,路通后,村民把马都卖了,他改为种植蔬菜和中药,现在已经修起了3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
宋德巧,原来每天拉着马儿到县城驮煤炭,天不亮就出发,中午才能回到村子里,而且喂马十分辛苦。路通后,她卖掉了马儿,到城里给人做饭,每月2000多元,非常轻松,骑摩托车不到二十分钟就到县城了。让宋德巧感触最深的是,如果不通路,她的儿子连媳妇都怕找不到,目前,她的两个儿子都结婚了。
陈绍飞,这个想起孙女每天走几个小时的山路上学都心痛不已的老人,对村里修建的新学校十分高兴,比她自己读书还开心。
陪记者一起采访的旧府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李元中介绍说:“朱家坪除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外,也加大了产业发展,目前,猕猴桃种植连片300亩,黑山羊养殖300只,红心马铃薯连片种植300亩,玉米连片省力化规范栽培300余亩,还进行了劳动力技能培训200余人。” 李元中还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对朱家坪的打造将紧紧围绕:天更篮,山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宜居做文章。
朱家坪这个“弹丸之地”,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昔日偏僻落后,与县城仅一山之隔的“荒野孤岛”,将成为镇雄县城的“后花园”,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朱家坪,正阔步走在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