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把初心写在抗“疫”最前线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抗击疫情侧记

 2020-03-04 10: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年春节前夕,面对新冠肺炎的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打响了。1月24日,云南省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从此刻起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全员待命,时刻准备冲向抗“疫”最前线,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曾经历过“9·07彝良地震”“鲁甸6.5级地震”医疗救援的洗礼,早已身经百战,而这次面对看不见的敌人,他们依旧如故,以逆行的姿态走向战场。

疫情当前,当所有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了威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全员呈现出紧急“备战”状态,1月25日急诊党支部向上级党委提交请战书,请战书上全体党员及急诊科工作人员纷纷按上鲜红的指印,剑指防“疫”一线。

2月9日下午,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大关县最早确诊的两个患者,活动轨迹广泛,接触者达数百人,接触者都需转移隔离观察。接到命令,“白衣战士”们匆匆与家人告别,马不停蹄赶到指挥中心,组成由医护人员5人、驾驶员4人的救援突击队驰援大关。这么多接触者里面有多少确诊和疑似病人不得而知,转移路程崎岖难行,路程较远、路况复杂等因素,一切的未知让大家不由得有些许紧张。

战斗总是在悄无声息中打响,2月10日早晨,队员们穿戴好防护装备,向着战场出发,乡间公路弯多坡陡,历经约1小时车程,终于到达目的地,按照指挥部要求“一户人乘坐一辆救护车”,大家有序地安排每一位接触者上救护车,统一交待相关注意事项后送往集中隔离点,由于防护装备的紧缺和珍贵,大家不喝一口水、不进一口食,给救护车消毒完毕后再次出发,每完成一趟转移约4个小时,纵使汗流浃背、饥渴难耐,队员们依旧循环往返大关与昭阳之间。

之后几天开始对更远乡村内的接触者进行转移,路越走越远,坡越爬越陡,转运的接触者更加复杂,有84岁高龄老人,有刚出生几天的婴儿,每每碰到这些接触者,大家都格外小心,队员们坚持着每天就使用一套防护装备,每天洗消完毕来到食堂都已疲惫不堪,回到酒店倒头就睡,或许梦里还在不停的颠簸。就这样鏖战了5天,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援队共转移132人,累计行程达4642公里。

疫情就是命令,急诊科全员干部职工接到命令就投入到战斗中。余红,120急救中心护士,疫情发生后积极请战,24小时待命,1月31日参与该院第一例疑似病例转诊。2月11日9时,急救中心接到市卫健委指令,永善有一名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需从永善县人民医院转运到上级医院。余红主动请战,要求承担此次转运任务。穿上防护服、备齐医疗设备,10时44分转运车组整装出发,13时26分到达永善县人民医院接到患者。一路上,余红一边安抚焦躁不安的患者,一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7时40分终于将患者安全送达。车组人员顾不上吃一口热饭,按要求将负压救护车初步消毒后,于20时8分回到了中心,顺利完成转运任务。随后,余红又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岗位上,她认真总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转运工作在感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整改建议,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转运的感控工作,遏制疫情蔓延,有效降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提供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

杨俊医师,中共党员,在抗“疫”战场上与云南省急救中心派往昭通支援的队员并肩作战,永远冲在最前面,随负压救护车将大关县、永善县确诊患者转送至昭通市新冠肺炎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罗宁,急诊科护师,参加援鄂医疗队整装待发;陈宣孟,急诊党支部书记,他总说:“让我先上。”早早把妻儿送回老家安顿,他还作为医疗保障员随车保障云南昭通赴湖北武汉物资捐赠工作队驰援武汉;组织委员杨俊转送确诊患者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很久未见妻儿;急诊科副主任杨成云每次下班回家,都要在门外先消毒,换了衣服才进到家里。梁益伟,主管护师,负责120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负责救护车疫情转运医护人员防护指导及救护车、防护用品终末消毒,连续奋战了许久的她依然冲在大关防疫一线;急救中心何俊、马永福、李文成医师,驾驶员何金良、王光笑、沈松驰援大关防“疫”一线。

凡此种种还有很多,投身战场的他们展现出的是一种忘我的精神,他们也会怕,因为他们平凡如你我,他们有血、有肉、有亲人、有妻小。因为平凡,逆行的身姿才显得伟大。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他们迎着病毒走,勇做逆行者,正是他们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 娟 通讯员 陈宣孟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防疫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