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记录扶贫一线”系列报道之⑥|从健康之门到小康之路

 2020-03-03 12:0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原标题:从健康之门到小康之路——昭通全力推动健康扶贫深入开展

2020年1月8日,阳光穿过薄雾,从半掩的门外照进镇雄县第一人民医院(华西医院联盟区域中心医院)创伤骨科病房内。

24岁的刘昭躺在病床上,眯着眼睛,感受阳光带来的温暖。主治医师李攀告诉他,再过3个月,他的双腿会基本恢复正常,这让他心里的阴霾终于散去。刘昭来自镇雄县罗坎镇李子村,因先天性双下肢复合畸形,一直未能找到稳定工作,更别说合适的对象。通过手术治疗,他将像常人一样行走,这梦寐以求的事,终将变为现实。

镇雄县泼机镇老包寨村的标准化卫生室

得益于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治疗报销比例达90%。这无疑为“刘昭们”打开了“健康之门”,他们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看得起病、治得好病,最终能够自力更生脱贫摘帽。

统计显示,镇雄县6万余名残疾人当中,丧失劳动力的近1万人。过去,因经济条件落后,政策知晓度不高,或者外出就诊经济负担重、护理困难,导致很多肢体残疾患者未得到及时确诊和医疗干预。“部分肢体残疾患者可通过医学治疗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获得接近正常的肢体功能。”李攀说。

早在2017年9月,镇雄县第一人民医院已引进残疾患者治疗、康复技术。目前,已成功治疗肢体矫形患者102例。这不只是一项手术的成功,而是昭通市医疗部门立足实际,主动担当作为,改变因病致贫现象的有效探索。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贫困根源之一。尤其在地处乌蒙山深度贫困片区的昭通市,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经济条件落后,交通发展滞后,很多患者选择了放弃医治,被甩在奔小康的路上,但当“健康之门”打开后,因病致贫的“魔咒”得以解除。

镇雄县泼机镇老包寨村的苏新中,既是典型的因病致贫者之一,又是健康扶贫受益者之一。

镇雄县泼机镇老包寨村卫生室输液室里,一个村民正在输液。

2015年2月,苏新中被查出患有尿毒症,需要换肾或是长期透析治疗。换肾必须找到匹配的肾源且医疗费动辄上百万元,而长期透析每个月至少也要花费1万余元。10年前,弟弟苏新智同样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因为费用昂贵便放弃治疗,早早离开了人世。苏新中担心自己也会像弟弟一样,生了大病,要么穷死,要么病死。但随着健康扶贫政策的到来,苏新中的担心已成过去式。

2018年6月,在镇雄县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过程中,苏新中被认定为因病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健康扶贫政策。按每两天透析一次,一次550元计算,加上常用药,每个月需要上万元的医药费,但经过报销,他只负担1000元左右。

据了解,昭通市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等优惠政策。在刚过去的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费用符合转诊转院费用3.78亿元,报销3.43亿元,报销比例达90.87%。

健康扶贫要管当前,更要管长远。不仅要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也要让普通群众看得好病。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昭通市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将健康扶贫向纵深推进。

昭通健康扶贫力求在“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不出市”上寻求突破,力争辐射云贵川三省交界广大区域,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帮助群众减少看病就医成本,主动走出去、引进来,打造区域医疗卫生品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流的医疗资源,成为加快昭通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最佳选择。

中屯镇卫生院医生下乡宣讲健康扶贫政策。

2018年9月5日,“华西医院联盟区域中心医院”在镇雄县第一人民医院揭牌,这意味着,百万镇雄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镇雄县旧府街道办事处松树湾村49岁的朱啟印也是受益者之一。2019年1月14日,朱啟印突发风湿性心脏病,引发脑栓塞,大面积脑死,肢体功能丧失。在“华西医院联盟区域中心医院”,经过多学科联合会诊,华西医院专家远程指导,整合最高精尖医疗力量进行手术,朱啟印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了20多天后,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目前,朱啟印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华西医院联盟区域中心医院”成立,构建了“华西医院—镇雄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分级协同医疗服务联盟体系,开创了远程医学教育、远程三方会诊、联合查房等诊疗方式,镇雄县第一人民医院转出县外就医人次较同期下降了28.26%,基本达到了“大病不出县”的初衷。

同时,昭通市推进深度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让健康扶贫走向末梢,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体检、主动上门巡诊和健康咨询等多项服务,打通了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昭阳区洒渔镇联合村,总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标准卫生室里,门诊、药房、治疗室、观察室、中医诊疗室一应俱全,医疗设施全部按标准配备。据了解,昭通现有134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到每一个边远村寨。

2019年11月1日,昭通市政府召开云南省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推进会。这意味着,这个占地2000余亩,规划床位5000张,将开办肿瘤、神经等4个专科的医疗项目,蹚出一条贫困地区办优质医疗的路子,切实减轻患者外出就医负担,从“健康之门”走向“小康之路”。

采访手记|让“病根”不再是“穷根”

如果对贫困原因进行统计,你就会发现,因病致病占有一席之地。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经济、文化、医疗等诸多原因,很大一部分群众就因为疾病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毋庸置疑,“病根”已经成为“穷根”。

在镇雄县中屯镇卫生院采访时,该卫生院院长沈英这样说:“群众健康意识淡薄,小病拖成大病,得了大病却只能到外地就医,这是因病致贫患者的常态。”沈英回忆起2005年的一段经历,那一年,她和几名医生到山村给适龄儿童注射疫苗,却遭受拒绝。在村民的意识里,生病的孩子才“打针”,因此他们吃了很多“闭门羹”。

但这些年来,作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沈英从未放弃,通过不断宣传教育,主动上门服务,拉家常、讲政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群众的思想意识。现在,村民会主动带着家里的孕妇和孩子出来做孕检或注射疫苗,对村医的态度也好转了不少。

这一可喜的转变,有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艰辛付出,更有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的落地。如果说,健康扶贫政策解决了“看得起病”,那么,昭通市创新体制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则解决了“看得好病”。一字之间的差异,是地方党委、政府的民生关切,是真正从“病根”上解决“穷根”的着力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9年底,昭通市未脱贫人口中因病致病、返贫户共10312户44099人,与2018年底相比,减少了1.71万户7.22万人。

这是一组令人欣慰的对比数据。因为,健康不仅是个人的财富,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共同的财富,那些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康复的人,已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力量。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光吉)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