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记录扶贫一线”系列报道之⑬|为大地再添一片绿色生机

 2020-03-03 12:1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原标题:为大地再添一片绿色生机——昭通市推进拆旧拆危复垦复绿促进乡村面貌转变纪实

“拆,拆吧。”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赵庆洪深深出了一口气,同意把住了近30年的几间土坯房拆除。赵庆洪点头同意后,在2019年9月的一天,他把旧房内的锅碗瓢盆等家什搬进了不远处的新房内。

赵庆洪是昭阳区洒渔镇大桥村后坝自然村的村民,要将旧房拆除,他一直有顾虑,毕竟住了几十年,有感情,舍不得拆。在工作队员第二次上门详细讲解相关政策后,知道旧房一定要拆除,他也想通了,那就拆吧,拆了将宅基地平整好,等开春种上苹果树或者蔬菜,不仅能增加收入,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洒渔镇是昭阳区的人口大镇、产业大镇,有19703户66066人。2019年8月,洒渔镇9个村拆旧拆危工作全面铺开后,全镇每天都有200多人、数十台挖掘机在现场作业,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镇9个村3928户危旧房已经全部拆除,复垦耕地面积752.5亩。通过复垦复绿,洒渔镇的乡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之所以将旧房拆除复垦复绿,目的就是要盘活‘三块地’,对资产、资源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增加群众的资产性收入。”洒渔镇党委副书记刘志诚心里清楚,要想使群众真正实现脱贫摘帽奔小康,就必须想办法盘活群众现有的资源,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对于如何搬?为何拆除?刘志诚给群众算了“经济账”和“居住环境账”。“经济账”:集中开展拆旧拆危复垦复绿,由村级统一组织挖掘机和人员,帮助进行危旧房拆除,拆除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拆旧拆危复垦复绿之后的土地,每户少的有0.2—0.3亩,多的有一亩左右,短期内种植蔬菜可满足家用,减少家庭开支;待土壤改良后种植苹果树,苹果树投产后每亩最低可收入1万元,每户至少有2000余元的收入。“居住环境账”:如果危旧房未拆除,一旦遇暴雨等灾害有倒塌的危险,有安全隐患。再者,旧房等居住环境较差,普遍采光不足、杂物堆积、较为潮湿,长期居住影响身体健康。拆除危旧房,复垦复绿后种上果木、花卉、蔬菜,居住环境改善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只有给群众算明白了这“两本账”,群众才会乐意搬、爽快拆。“拆旧拆危后平整出来的土地,因为是老墙土,不能马上种植苹果树,要让土地沉淀一段时间。” 刘志诚说。记者了解到,大多数村民在拆旧房的同时,就已经准备好了果树苗,等开春就将这些树苗移栽到平整出来的地里。

洒渔镇拆旧拆危复垦复绿工作仅仅是昭通市拆旧拆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昭通全市大力开展拆旧拆危复垦复绿工作,各地拆旧拆危工作有序推进,大量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盘活,一片片乡村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鲁甸县桃源回族乡,拆旧复垦同样干得热火朝天。

2020年1月14日,鲁甸桃源乡铁家湾村11组,54岁的村民马永军在刚搬进的新房里为儿子举行婚礼。

说起刚拆除的旧房,马永军说 :“新房建好后,原本荒废的老屋也就平时放点农具,下雨天还担心倒塌,现在不用担心了,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拆了后紧接着栽种上青菜、白菜、豆角什么的,才能发挥土地应该有的价值。”

据了解,桃源乡有危房存量4788户6472间,占地422.6亩;转为生产用房1962户2565间,截至2019年12月底,已经拆除危房2826户3907间,复耕260.7亩。

近年来,为激发群众拆除旧房复垦复绿的积极性,昭通市严格按照关于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钩相关政策标准。土地增减挂钩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践的不断深入,从国家到地方,从国土部门到各级政府,从管理人员到广大群众,普遍对此项新政策的认识更加深化。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有95个增减挂钩方案获得批复,涉及拆旧规模51166亩,建新区用地12611亩,预计产生节余指标38220亩,已完成拆旧复垦项目32个。

“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昭通正全力组织10县(区)全力推进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复垦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目前已签订复垦工程合同54份,已完成拆迁16565户,完成复垦26104亩,其中复垦耕地16381亩。

“拆旧房、围菜园,老旧村落换新颜。”在昭通广袤的大地上,通过拆旧复垦,农民增收、村庄变美正成为现实。

采访手记|复垦复绿要为群众算好“两本账”

在昭阳区洒渔镇大桥村后坝自然村,位于村口的一块石碑上,一串数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碑上内容记载:后坝自然村有126户473人、 耕地710亩,人均纯收入1150元……石碑上的落款日期是2012年10月。

如今,后坝自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这个自然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000元,是几年前1150元的11倍。”洒渔镇党委副书记刘志诚感慨道,这串数字足以说明这个自然村群众已经迈入了小康时代。收入增加了,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以至于在接到政府拆旧拆危的通知时,群众的反应不算太大。

这得益于刘志诚给群众算的“经济账”和“居住环境账”。只有给群众算明白了这“两本账”,群众才会乐意搬、爽快拆。

后坝自然村15组村民赵庆洪说,拆了也好,有新房住,老房子也没有多大用处,拆了的地基平整好,等到春天来临就种植果树或蔬菜,不但能增加收入,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

后坝自然村是一个富裕的村,村里错落有致的楼房与房前屋后成片的苹果树及菜园里绿油油的青菜萝卜显得格外协调,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至村里的每家每户。

苹果树林里不能留反光膜,等到采摘苹果后,地里的杂草要清除、修剪的枝条要清理干净……这是后坝自然村的村规民约。记者放眼望去,不管是路边、沟渠、房前屋后,还是苹果树林里都清清爽爽。

社会在发展,村民在变富,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党和政府强农富民的好政策,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也是许许多多农民艰苦努力、辛勤劳动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我相信,像这样发展下去,再过几年,农村的变化会更大,农村的前景会更美好。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明娟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