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6-01 15:38日前,镇雄县公安局派出了7名干警到外出务工比较聚集地浙江永康,有针对性地对政策落实的目标人群主动推送各类政府服务,变“盲目宣传、被动等待”为“精准定位、主动服务”,解决了“精准服务难”问题,真正的从“要群众跑腿”变“为群众跑腿”。
从而使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变革权力运行监管渠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造了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极大便利了群众办事,让在“家门口”办事新模式从愿景变成现实,在提升政府服务效率的同时,也让群众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
近日,记者赶赴浙江省永康市,实地了解“流动户籍室”的感人故事……
故事一
5月21日,清晨5时30分许,被称为中国门都的永康市已被照亮。
在永康市丽州中路51号,已有10多年的丽中宾馆7楼,7名身着夏服的镇雄县公安局民警,正在房间里忙碌起来了,开始准备申请表、DNA血样采集卡等落户档案。
“大家快点,已有老乡们等着我们了。”镇雄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副教导员、驻浙江工作组长马秋菊喊了一声。
十分钟后,7名民警麻利地来到四楼的餐厅。
“这是酒店特意给我们开‘绿灯’的。”民警王勇激动地说,听说他们是从镇雄来永康为老乡们办证落户的,已在永康打拼了16年的镇雄籍老乡丽中宾馆总经理刘世聪,特意交待了餐饮部提前为老家的警察开了“后门”。
“这个‘后门’开得值得。”刘世聪说,离开家乡已有16年了,看到老家的警察还惦记着乡亲,千里迢迢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兄弟姐妹们“办事”,除了感动、感激之外,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吧。
“你们吃慢点嘛,小心被卡着呀。”看到眼里急在心里,负责早餐的服务员柴玉见民警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在旁边提醒。
叮、叮叮!
“看嘛,老乡们打电话来了。” 镇雄县公安局户政中队长岳延艳的手机响了起来,他说,从五点开始已有30多个咨询电话了,而这样的日子他已开始习惯,有时为了节约时间,他还特意编了一条短信直接回复给老乡。
“平均一天有300多个电话,最多的一天有400多条。”他说。
“还免费把你的普通话练好呢,回去你可以去当热线服务员了。”负责DNA血样采集的‘老顽童’吴戬开玩笑说道。
“快快、快!”马秋菊催着大家。
“‘坐台’的时间开始了。”看了看时间,被女朋友“拐”到镇雄的湖北籍民警张宇用着夹生的镇雄方言与同事赵潮调侃道。
此时,刚好是清晨6时,离正常上班时间还有两个半小时。
故事二
五六分钟,志愿者镇雄籍老乡王雄开车把民警送到“办工场所”——永康市火车站人缘饭店。
“来了,来了。”不知是谁大声的叫了一声。
刚到饭店门中,民警们乘坐的车还未停下,上百名群众打着锣鼓和拿着锦旗“扑”了上来。
“感谢呀!警官们。”
“感谢呀!终于找到‘家’的感觉了,我孙子可以上公立学校了。”在现场记者看到,一名已有六十岁的老人从人群中挤上前,紧紧地握到民警王永翠的手,哭了起来。
“闺女,你们辛苦了。”
“老人家,我们来晚了……”说着说着,王永翠突然转过身,用袖口抹了一下眼角。
“人民警察为人民,人民警察爱人民。”现场,相拥、哭泣……一名老人用高亢的声音喊道和大家一起喊道。
“做了一件大好事呀。” 镇雄驻浙党工委副书记李光勇激动地说,几天来,工作组的民警们不怕苦和累,每天早上六点就准时来到这里,加班加点的帮大家落户,老乡们自发为送锦旗略表心意。
“做梦都没有想到老家会来警察‘上门’服务。” 在浙江绍兴务工的陈绍芬,老家是镇雄泼机镇,她说,刚开始还以为是骗人的,后来老家有很多亲戚办理成功后,于是就和老公头一天晚上就赶到了办证现场。
“至少帮我节约了一两万块。”她说,在这儿落户比较方便,同时好多事,更多的是为他们省去了经济上的开支。
镇雄为作云南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口达100万人以上,江浙一带是该县外出务工人员密集地。由于长年外出务工,多数务工人员没有办理正式的结婚证就结婚生育了孩子,加之离家千里和来回车旅费高,造成有的务工人员孩子都十多岁了也没有户口。
“至少为老乡们节约二千万元。”李光勇算了算说。
“这将成为职业生涯值得回忆的重要片断。”王勇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说,确实辛苦,但真心值得,且特别有意义!他们只是做了一点小事,没有想到会引起老乡们如此的“招见”。
是的,老百姓就是一把秤,你的一言一行都装在他们的“秤盘”里。
故事三
“大家不要挤,排好队。”
6时30分,七名民警的“业务”开始接单。“麻烦给我一份申请表。”“我没有结婚证可以落户吗?”
现场,一直充满着“交响曲”。由于前来办理落户手续的人很多,每天现场拥挤不堪,小孩哭声、问询声、交谈声混杂在一起,但是民警们仍轻言细语,耐心地为前来办证的老乡们讲解。
“我这个可以办理不。”
“我看看你这个是什么情况呢。”干了二十年户籍工作的马秋菊始终保持安静,温柔地给每一位前来办证的人员解释情况、指导他们填表。
“你这个还要复印一下身份证交到四楼就可以了。”马秋菊娴熟地看看了对方的提供的材料,很果断地回答说。
“马警官,我们出门有十多年了,没有准生证都没有可以吗?”一30来岁的夫妇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马秋菊面前,焦急地询问道。
“不要急,我们会处理的。”马秋菊细语说。
原来,老家在镇雄以勒镇的项有菊和来自威信县的工友黄显勇结为夫妻十年了,两人没办结婚证,三个孩子一天天长大,没有户口成了她的心病。
看了双方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后,由于双方没有结婚证和相关证件证明,最后马秋菊让项有菊夫妇到三楼进行抽血DNA血样采集进行亲子鉴定。
填表、照相、DNA抽血。
项有菊哭……
“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她说,盼今天盼了十年,每天睡觉都想着这个事情,现在孩子上学都是寄读,由于没有户口,孩子学费不仅贵还不能考试。
“户口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记者问道。
项有菊哭泣地说道,反正这个家就稳固了,反正以后不管走到哪里,我有家了,我老公跟我吵架都说,我们又没办证,你要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我们三个小孩子一个大人在一起了,在一张纸上了以后这个家对我来说肯定稳固了,就幸福了。
记者看到,项有菊夫妇焦急已久的脸上露出了许久的笑容。
故事四
“以前落户口必须到户口所在才能办理,如今在省外也有能办证,少跑几趟冤枉路不说,还节约资金。”这是在浙江永康办完落户手续后群众说得最大多的一句话。
为推动户籍管理工作创新,有效解决落户难、难落户的问题,镇雄县公安局结合“两学一做”活动,积极推进户籍改革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让“户籍改革”走近群众、贴近民生,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公安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司法公信力和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让户籍改革“实惠”真正地落在实处。
“创新就是一步改革。”昭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福昌如是说,镇雄县公安局打破“常规”,在尊重法律、照顾现实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条件,推出“亲民、爱民、为民”这一举措,不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不仅对外树立了公安形象,还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通过一个大胆的尝试,镇雄公安局在承担管理职能,把“落户”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研练“打仗”。
短短时间内,此举不仅获得数十万外出务工老乡的点赞,也引起了沿海一带同行的赞赏。从“被动”到“主动”,镇雄县公安县在盘活资源的同时,民警“零”距离地与群众亲密接触,打造了“远程警务站”的服务模式,成就了“流动户籍室”这一创新举措,开创了全国户籍改革的先河。
云南法制报 记者 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