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纬29°
2020-02-05 13:00昭通高速南站是出滇入川的重要站点,车辆日单向流量七千多辆,每逢节假日,车辆日单向流量可达上万。
2020年除夕夜,这个站点的出站口旁突然多了一个红色的雨棚,棚内挂着一盏灯,一群人在这里忙碌起来。除夕那天,昭通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部署,紧接着这个棚迅速出现在这里,被命名为昭阳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昭通南检测点。
几天后,为了保障这里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和生活条件,这个棚被一间简易的活动板房代替。板房不足10平方米,里面正中间放着两张电炉桌,靠大门的墙边用两拃宽的木板搭了一个一米高两米长的柜子,柜子里整齐着放着一沓沓的表册,上面填满了这个检测点的工作记录。
板房窗边挂着一盏白炽灯,晚上灯亮着,屋内屋外都被它照得通亮,这盏灯保障了这个检测点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
一间屋、一盏灯为全市疫情防控撑起了一道坚不可催的屏障。
邓书军,昭阳区永丰派出所所长,被临时任命为这个检测点的组长。除夕夜,正在镇雄老家陪父母吃年夜饭的他接到电话: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严重,立刻返回,负责昭阳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昭通南检测点工作。
此时,邓书军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母亲,母亲腿部摔断刚出院,生活尚不能自理。但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又驱使他喊上妻子、孩子,草草告别父母,上车出发!
17年前防控“非典”,邓书军也是这样匆匆奔赴防“疫”的战场!
除夕夜正值下雪,雾大路滑,邓书军心急如焚。经历过“非典”防控的他知道,疫情防控就是要抢切断病源的速度。人在路上,工作必须先到,他在车上开始建微信工作群,安排工作,检测点的工作在除夕夜正式运转了起来。
检测点有60多人,分别由卫健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公安部门、交警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他们要保证疫情防控一断三不断:疫情要断!交通枢纽不断、绿色通道不断、运输保障不断!
60多人按一个班14人,分4班实行三班倒的运转方式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具体负责出站车辆的消毒、车上人员体温监测和基本信息、来源信息登记、外地入昭人员劝返。检测到体温异常的人,检测点工作人员就要及时叫120或是自行开车带路把人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分流确诊。每个班的14人工作相对分工负责,他们每天工作时就重复着属于自己的几个动作——车辆拦截和放行、查看证件、喷洒消毒液、测量体温、询问……工作很是枯燥!
检测点通行车辆很多,疫情控制还未实行交通管制之前,因为春节假期的原因,车流不如平时,但检测点平均一天也要检测3000余辆车、6000余人,疫情防控交通管制后,平均一天要检测1000余辆车、3000余人,工作很是累!
从永丰镇卫生院抽来的医生余娟在这个检测点最年轻,她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每来一辆车,她们就给车上的人测体温,然后提醒他们用免洗消毒液洗手。检测点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喝水,但值班医生基本不喝,因为穿着防护服,上厕所实在太麻烦。
邓书军自25号到检测点后一呆就是11天,其间回家取过一次衣服。说起那次“取”衣服的经历,邓书军表情很复杂。
“说是回家,其实我并没有进家门,是我老婆把衣服送到车库去的。”
邓书军说,妻子进车库时,一手拿着一包衣服,一手拿着一个喷壶,走近他就朝他上下喷起消毒液来,然后边递衣服边说:“不是我怕,我是担心两个娃娃!”妻子戴着口罩,邓书军看不到她的表情,但从妻子后来的话语里,他听出了支持,听出了赞许,“干胜利了又回家!”
记者问邓书军怕不怕时,他回答:“我也怕!17年前我单身一人,无牵无挂,17年后我是丈夫、是爸爸!”
检测点上的工作人员谈起这个问题,多数人都说怕!他们说检测点的工作是个良心活,对外,要对得起老百姓;对内,得对得住家,不能把可能存在的危险带回家!警察王家俊回家,就是把车停在楼下,在车里吃饭,蜷缩在车里睡上一觉。
检测点的生活一日三餐都有保障,到吃饭的点,尤万顺就把做好的饭菜装成盒送到检测点。尤万顺负责这里的勤杂工作,64岁的他上过3次战场,自卫还击战、抗击“非典”、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1次硝烟弥漫,两次无硝烟的战场却一样危机四伏。老尤随时笑眯眯的,他用他常有的表情自豪地对记者说:这把年龄了还能派得上用场,值啦!检测点的人都很喜欢老尤,他把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电路、饮水、方便面等基本保障物资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邓书军来到检测点的当天,从派出所办公室拿来一面党旗插到了检测点小屋的大门旁。记者看着北风中飘扬的党旗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坚定地回答:“有了这面旗,就有了引领、有了目标、有了号召!”
邓书军负责的检测点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是共产党员,他们心里都有一面鲜红的旗帜,他们工作的微信群里,记录着这样的铮铮誓言——
“服从安排,一直工作到胜利!”
“一起加油!”“打赢这场硬仗!”
“疫情不退,我不退,如果需要,我愿到武汉去!”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国庆 聂孝美
视频剪辑:秦茂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