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1-21 10:09从389个安置区的安全快速推进、36.24万群众有序搬迁,到70万亩高标准苹果园的打造、450万亩竹子基地的建设,从百万劳动力的转移就业、13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到全市基础设施的大幅改善、城乡面貌的焕然一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如期实现……这是昭通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发生的一幕幕喜人变化。
当然,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我们同样也看到了这样一组充满艰辛的数据: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达36.24万人,其中万人以上规模9个、4万人左右规模2个、跨县安置人数达7.69万人,相当于要新建8个集镇、2座中等县城。然而,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没有退缩,而是以“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顽强精神,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为之点赞的同时,我们的老百姓更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感恩奋进,自强不息!只有坚持精神与物质“双脱贫”,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让他们经济上翻身,精神上也要翻身,即“口袋”与“脑袋”同时富起来。“扶贫”与“脱贫”两个词,前者是外因,后者是目的,关键还得靠自身的努力。如果贫困户自身都是麻木的,不会知恩图报,不知道发愤图强,那么再好的惠民政策再多的帮助都没有意义。因此,首要的任务是要解决贫困群众的思想之“困”。在脱贫攻坚中,除了发挥好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的主导作用外,更多的是要带领贫困户到扶贫现场去体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情况,让他们直观地感受脱贫攻坚以来道路、水利、村貌等方面的变化,感受到各级各单位对脱贫攻坚的用心和投入,知恩识恩;其次要积极引导贫困户树立“对比意识”,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参照,将脱贫攻坚之前的生产生活条件同现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中的变化、进行对比,通过贫困户本人的明显变化、通过搬迁前后的明显变化,让他们知道并肯定各级党委政府的脱贫成效,心生感恩。集中解决好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部分群众以“贫”为荣,“等靠要”思想严重;恶意分户,套取骗取国家扶贫资金;不讲卫生、操家理务意识差、家风不良没有尽赡养老人义务等问题,激发自力更生精神,增强脱贫内生动力,齐心协力投入到脱贫攻坚战最后冲刺中。
“行得春风,方得夏雨。” 感恩奋进、自强不息,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冠冕堂皇的话语,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作为广大党员干部,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确保脱贫攻坚大决战和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圆满收官;作为广大群众,我们更要常怀感恩之心,懂得“知恩、感恩、谢恩、报恩”,只有我们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携手形成强大合力,并肩战斗,才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我们的老百姓才能真正过上有尊严、更体面的幸福日子。
作者:刘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