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城崛起 ——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2020-01-19 10:34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这个冬天不太冷,甚至有些火热。随着全国第一、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昭阳区靖安新区和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的搬迁入住,昭通历时4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向高点,全市36.24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大年三十前将全部搬出山旮旯,住进新楼房。

靖安新区 汪晓斌  摄

一个月前,搭乘着各县(区)组织的车队,1000户搬迁群众浩浩荡荡从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汇聚到靖安新区,拉开了9256户40549人的搬迁序幕。一时间,锅碗瓢盆清脆的“叮当”声、电视机手机里传出的乐曲声、搬迁群众讨论新生活的谈笑声此起彼伏,靖安新区“活”起来了!

聂孝美 摄

谭光吉 摄

有群众的地方才有生命力,为群众谋福祉才能将党的事业做得更加兴旺。多年来,昭通各级党员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深刻认识摆脱贫困就是当前最大的民生,结合民情、市情谋划脱贫攻坚。


不当愚公,搬不动山就搬人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7%,“开门就见山,出门就爬坡”,很大一部分贫困群众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一年到头就种得出点包谷洋芋荞子麦子,土地产出仅可果腹。由于居住极其分散、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很多贫困群众不会和陌生人打交道,有的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进过城。他们祖祖辈辈守在深山,把贫困传给一代又一代。最要命的是环境改造难、修路成本高,项目无法在这些地区实施,资金投入后也见不到明显的效果。怎么办?

永善红光新区易迁安置点 陈洪 摄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深刻的思想大讨论,形成了“不当愚公当智叟、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思想共识,下大决心啃下脱贫攻坚战中这块最硬“骨头”,坚决把那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群众搬出大山,力争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

永善红光新区搬迁群众  陈洪 摄

2017年底,昭通市聚焦“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六类区域,以贫困程度为主要依据,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的原则,以集中居住规模在30户左右、贫困发生率高于50%以上、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难以适应长远发展为主要标准,组织14148名人员深入4864个自然村10013个村民小组全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摸底调查精准识别,精准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8.44万户36.2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7万人、同步搬迁人口5.54万人。

搬迁群众 杨艳 摄

底数清了,搬哪里呢?昭通立足客观条件和空间潜力,综合考虑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就业吸纳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科学、慎重选址,坚决杜绝山头搬山腰、村头搬村尾、步步为营、步步折腾的现象,确保搬迁一步到位。

1月18日上午9时,巧家县东坪镇道角村易地扶贫搬迁车队出发了,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约7个小时后到达了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道角村是全市3个整村搬迁的行政村之一,海拔2100米至3939米,高山深谷、云海笼罩,被誉为“云上道角”。当地山高水冷地皮薄,常年居住的78户村民中就有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队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友与安置区临时党工委办完交接手续后,曾经住在“天边”的村民们正式成为了距离昭通中心城市仅十分钟车程的社区居民,城市的繁华热闹一瞬之间触手可及。

道角村易迁车队 莫娟 摄

只争朝夕,基础建设大干快上

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占地3700亩,是鲁甸、巧家、彝良、盐津、永善5个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新家园,和靖安新区共处在昭鲁坝子中。在乌蒙山里,昭鲁坝子是难得的一块地肥水美、开阔平坦之地,昭通中心城市就坐落于此。两个跨县区安置区人口分别达4.06万人和3.63万人,其规模和难度相当于新建两个中等县城。

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  杨洋 摄

打倒困难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主动出击,快速决胜。在统筹推进原三年行动计划14.83万人搬迁的同时,昭通主动作为,新增搬迁21.41万人。同时,立足于大部分县不具备县域内大规模集中安置的实际,创造性提出了“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安置模式,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统一组织实施靖安、卯家湾两个安置区跨县区安置7.69万人,全面启动23个新增集中安置区建设,中心城区、县城安置与中心集镇安置比例达到91:9,九成搬迁群众从条件最恶劣的地区直接搬到条件最好的城区。

2019年12月20日,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搬迁入住。 彭念敏 摄

2019年12月20日,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搬迁入住。 杨洋 摄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为抢时间、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昭通引入了中国建筑和云南建投等大型国有企业,探索工程总承包、一体化运作模式,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扎实有序推进。配套建设道路、学校、医院和公共服务设施,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就学、就医等问题。2018年,新增搬迁任务集中安置区(点)新建44所学校、卫生医疗服务机构33个、26个群众互动场所、3个派出所和21个警务室、34个社区服务中心、48个“一水两污”项目。

彝良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夜景图  彭洪 摄

“易地扶贫搬迁如此大的工程、如此快的推进速度史无前例,我能参与其中无比激动,看到搬迁群众的笑脸我更是感觉到无比幸福。”这是靖安新区临时党工委永善工作站女干部陆安琼的心声。靖安镇是陆安琼的家乡,2005年,她通过事业单位考试考到了永善县伍寨彝族苗族乡林业站,2019年3月,她被抽调到靖安新区临时党工委,参与永善县搬迁群众的分房、搬迁和后续管理服务工作。

搬迁群众 聂孝美 摄

从3月到12月,短短9个月时间,从一片荒田地到149幢笔挺的电梯楼,陆安琼见证了一座新城迅速崛起!“我和其他县(区)抽调来的同志一共100多人,他们都知道我就是靖安人!”她自豪的眼神中闪动着光华。

搬迁群众 杨洋 摄

包括靖安新区在内,全市4年建成38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其中1万人以上的有9个。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前方的施工人员与时间展开较量,紧锣密鼓建房;后方的扶贫干部动员和组织群众搬迁,干群交融亲如一家。

干群融合,携手共建新家园

来自彝良县钟鸣镇麻窝村的刘正堂拥有着双重身份:既是搬迁群众又是靖安新区就业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他曾是一名无房户,常年在外打工也没有固定的工资。因为靖安新区刚刚搬迁入住,管委会需要大量的人手,他便成为了其中的一名工作人员。刘正堂对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满意和满足。每天清晨8时,他准时来到就业工作站门口,把在附近蔬菜基地工作的群众组织起来送到务工地点,然后返回到社区,挨家挨户去宣传就业政策,帮助有意向的群众办理就业手续。“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刘正堂特别感激他的挂包干部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同志,他们帮他搬了家、给他提供了体面的工作。如今,他和这些干部成为了好朋友,并实现了从依靠他人到帮扶他人的人生转变。

在他输入群众前去务工的蔬菜基地,大家正埋头种植菜。按照产业配套规划,靖安新区引进昭通江夏吉之汇农业发展公司建设蔬菜基地4000多亩,已吸纳靖安新区和附近红路安置点的近千名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公司第一生产队队长雷东介绍,基地生产的蔬菜将通过广东省深圳市大生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销往香港。通过在家门口务工,搬迁群众有了固定收入,同时也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设起朝气蓬勃的新家园。

为了全方位助推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全市各县(区)在所有安置区(点)均成立了临时党工委或党支部负责统筹推进安置区(点)各项工作,并根据安置规模确定了社区组建个数和社区名称,组建了为民服务、产业就业、警务、教育卫生、党群等工作站。临时工会、团工委、妇工委等群团组织活跃在安置区(点),帮助群众搬新家,教会他们操家理务、使用电梯和电器;建立并落实“包保到户、责任到人”的搬迁包保责任机制,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每户群众有干部包保,每件问题都得到答复。

靖安新区年货街 聂学虎 摄

陈洪 摄

如今,搬迁群众的家里大红的窗花贴了起来,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出门搭乘公交车,购物出入超市和集镇,俨然已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促进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

1月11日,盐津县水田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盐津县2020年春季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万人招聘会在这里举行。一大早,现场就挤满了冒着严寒、从十里八乡赶来寻找就业岗位的父老乡亲。当天,经过用工企业或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公司与劳务人员双向选择,5328名群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水田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万人招聘会结束后,盐津县还将把招聘工作深入到车站、社区、安置点和广大农村,开展工作直到4月份。

单虹 摄

实现搬迁群众有收入能发展才是搬迁的终极目标。有收入就必须要就业。围绕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各安置区(点)逐户逐人开展劳动力就业信息核查,全面摸清搬迁劳动力人员结构、劳动力技能、就业现状、就业需求等,建立完善信息台账,一一对应、达成共识,确认意愿,做到干部明白、群众满意。目前,13.34万搬迁劳动力现已转移就业11.84万人,其中省外就业6.07万人。对未就业的1.5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继续加大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加强与广东深圳、东莞、中山等地的对接联系,尽最大努力组织转移就业。

食用菌生产大棚

同时,立足安置点资源优势,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细化明确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东西部农业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带资金、带技术、带市场到集中安置点投资兴业,推动安置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在安置区规划建设苹果基地1.15万亩、马铃薯基地1.5万亩、蔬菜大棚5238个、食用菌大棚3691个,规模化发展蔬菜、蓝莓、中药材、烤烟、李子等3.64万亩,可提供岗位0.92万个;规划建设扶贫车间57.43万平方米,配套商铺44.92万平方米,引进农产品加工、电子元器件加工、箱包制作、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利用安置点周边工业园区、企业、商铺等资源,可提供就业岗位1.86万个,引导搬迁群众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劳务合作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

对搬迁群众中“一有两无”人员,会同人社、林草、水利等部门计划开发生态护林员、护路员、护河员、保洁员、治安员等4446个公益性和乡村公共服务岗位托底安置就业。

幸福馨居扶贫车间 谭光吉 摄

孙朝万是昭阳区炎山镇大沟村的村民小组长,所在的大沟村坐落在一个滑坡体上,区委、政府了解到当地的滑坡情况后,决定对大沟村的23户群众实施整体搬迁。2018年7月,他带头搬迁到昭阳区幸福馨居,并参加了各种技能培训,现在在工业园区上班。孙朝万说:“在我们那些广种薄收的地方,每年收得两三千斤洋芋,收入只有两三千元,喂一头猪过年宰了就没有什么了。现在搬到幸福馨居,政府对我们进行培训,还安排工作,日子好过了!”

彭洪 摄

1月12日,晴空万里。在彝良县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正在上演,群众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演出。听到“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台词时,群众们开怀地笑起来。一同前来送“文化年货”的摄影师陈意云在本次活动中负责给群众拍摄全家福。“为了让群众能够立刻拿到照片,局里特意购买了一台彩色打印机,到目前已经拍了4000幅左右。”在一旁等着拿照片的成大哥高兴地说:“我特意提前10多天从浙江省务工返乡,回到新家置办家具和年货,从海子镇的破房子搬到这里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事。关心群众的政府总是为我们做好事、实事,让我们在家门口就欣赏到文艺演出,市上来的摄影师还为我家在新家门口拍了一张全家福,这是我家第一张全家福,太有纪念意义了。”

黄桦 摄

文化还将送到更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镜头还将记录下更多群众如花儿般盛开的笑脸,在乌蒙大地上如火如荼的易地扶贫搬迁大决战也定将载入史册!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晶)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