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1-13 21:36通讯员 吴长宽 罗勇
两面蜿蜒陡峭的山脉相对而出,一条玉带般的溪水从中穿过,山里人沿沟而居,这里三户,那里五户,日复一日辛勤劳作。偶尔想看山外的世界有多精彩,得跨过沟、翻过坎,爬过一个又一个山头。过去,这应该是居住在山沟里的农民的生活写照。
据了解,倮普沟、萨呆沟(当地人惯称“两沟”),就是这样的两条小山沟,“两沟”位于镇雄县塘房镇小擢魁村境内,偏僻、贫穷,曾一度是它们的代名词。这两条沟里共有14个村民组,居住着600户3400多村民。多年来,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辛勤而又心酸的日子,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甩掉落后的帽子,扬眉吐气一回。目前,他们的内心正涌动着在深山沟开辟出一条致富路的热潮。
1月10日上午,在倮普沟环路小学门口,一大群村民正围着镇村干部和笔者探讨“两沟”如何修建走出大山的公路问题。“我们吃尽了路不通的苦头,我们坚决拥护和支持修路。只要政府关怀和支持,我们愿意出地、出力,哪怕是力所能及的投资。”这是“两沟”村民共同的心声。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两沟”的群众企盼脱贫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要致富,先修路。这条路,就是通往山沟里的公路,也是山沟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脱贫之路。要走好这条路,不容易!
当地群众一致认为,只有修通小擢魁村委会至倮普沟、萨呆沟的这条公路,走上脱贫之路才有基础和载体。
去年,我省启动了“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一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役在云岭大地打响。
也就是这个时候,塘房镇副镇长朱绍品开始挂钩联系小擢魁村。
在遍访过程中,朱绍品发现这里的村民对用电难、电费贵等问题怨气很大,曾经到镇上、县里上访。朱绍品带给“两沟”村民的第一份厚礼便是解决通电的问题。他及时联系电力部门、组织村干部化解群众矛盾,排除一切阻力,很快便完成了农网改造任务。“农网改造前,马鬃岭的电费高到八块五一度、沟门口也要二块五。现在农网改造成功了,只要四角五一度电。电灯比以前亮,还能搞加工。连大锅圈的那几家人都用上了电。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好的干部和政策。”66岁的李菊英这样说。
通过多次深入走访调研,在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群众想修路的迫切愿望后,朱绍品坐不住了,他向村民承诺:“一定要修通这条路,哪怕就是一条毛路!”
修路需要资金,钱从何来?
在暂时缺少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的情况下,要修路,就剩下群众投资投劳这条路可以走!
经过请示塘房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多次召开群众会进行讨论后,朱绍品与当地群众达成了共识:先由群众筹资投劳启动公路建设!
说干就干,干沟、龚家院子、环路、笋子沟、茅草坡、郎家老包、大地等村民组的150户群众立即行动起来,少的出300、多的出500、更多的有出10000多元的,很短的时间便筹到了近10万元。
筹资过程中,当地群众还约定:家庭特别贫困的不出、五保户不出、老年户不出。
修公路占用的土地,多数群众都非常配合,无偿将地让了出来。“(修路)我们(非常)拥护得很,用地给地,不收钱!”54岁的龚荣声如是说。
去年11月,公路正式动工。
施工过程中,为节约成本,除了租用挖机、请运输车辆等必要开支外,大家精打细算,将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石料就地取材,节约了一大笔买本;修路,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节约了工人工资……
修路过程中,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
55岁的金元友,是大家公认的积极分子。量地、修路、打石头……哪里需要出力,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
50岁的郎学鹏,是当地的一个小老板。自公路动工以来,他跑前跑后地联系挖机、出谋划策等等,用他的话来说:“出多少劳力都行,只要政府支持修路!”
魏家聪,一位47岁的村民小组长,除了积极做通少数群众的思想工作外,他还长期呆在山沟里,四处寻找修路所需的石料。冷了,在山上生柴火取暖。饿了,用柴火烧洋芋充饥。
大地村民组有8户人,由于居住分散且路程较远,并未计划修通前往该组的公路。据了解,这些群众修房盖屋时,建材只能拖到有公路的地方,然后再请人背到村里去。每100斤材料,要多花七八元的费用,成本太高。吃够了不通路的苦头,他们一咬牙,每户出资1万多元,硬是将公路修到了家门口。
……
截至目前,这条5公里多的村组公路的毛路已基本成型,剩下的工作就是适当加宽和稍作平整。可就在这时,问题出现了——
倮普沟、萨呆沟平时水流量不大,可一到雨季,都会涨大水。水势到底有多大?“涨大水的时候有1人多深,十年前,李育辉家的姑娘就是在上学的路上被大水冲走掉的!”郎学鹏告诉笔者。
“如果不修河堤,大水一来,这条路就废了!”朱绍品说,修路之前,并非没有考虑到这点,只是修筑3公里的河堤至少要花百余万元资金,由于一时找不到这么多钱,只好先把路修通再说。沿沟而下,笔者一行就看到不少堆放在水沟边的石头。“石头我们是就地取材,可要将它们支砌起来,需要大量的沙子和水泥。现在的问题是,没钱去买沙子和水泥。”
“雨季一来,山区洪灾很凶。必须在雨季以前把河堤干好,否则工程白干,跟老百姓也无法交代。”作为一名村民小组长,魏家聪向笔者一行道出了他的担忧。
要在今年雨季前将河堤修好,就成了摆在朱绍品和“两沟”村民眼前最大的一个难题。去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还是以哪种方式筹资?为了补上这一资金缺口,朱绍品没少忙活,但收效甚微。
尽管还面临着不少实际困难,但在当地干群的不懈努力下,山里人寄予太多情感与希望的这条“致富路”,眼看就要修通了。
公路修好后,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路”,又该怎么走?
作为小擢魁村的挂村领导,朱绍品有自己一套较为成熟的构思。作为当地群众,他们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结合当地丰富的山林资源和水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打造一个水产养殖基地;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养牛、养猪、养鸡等养殖业;扶持现有的一家家具加工厂,发展壮大加工业;发展一两家农家乐,发展以观光休闲为主的旅游产业……
这些规划,看起来很美!
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发现,这些规划不仅看起来很美,还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很好的可操作性。
山沟里的水资源丰富,水质也很好,特别适宜泥鳅生长。“我们清理河道时,一铲子下去,能挖出几十尾泥鳅来。”朱绍品说,经过多次考察,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拟在茅草波村民组规划建设一个20亩的水产养殖基地,主要养殖健康生态的冷水鱼。届时,周围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及分红。如此一来,将为当地群众增加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目前,前期工作正在开展中。
公路修通后,这两个小山沟与塘房集镇、甚至镇雄县城的距离将大大缩短。一旦前面所提到的水产养殖基地建成,可考虑结合当地生态环境较好的优势,发展一两家农家乐。届时,周边居民驱车来到这里,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休闲垂钓。玩够了,就在农家乐里品尝生态冷水鱼。可以想象,当地不少群众又将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实施土地退耕还林后,当地林地面积增加不少。结合这一优势,计划由村民小组长魏家聪牵头,在农历新年过后,发动周边群众以合作社的形式,发展一家规模在200头以上的生态养牛场。
说起今后的打算,郎学鹏显得信心满满。他已经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整合了7亩左右的土地,用来扩大家具厂的规模和建一个养猪场。家具厂规模扩大后,一来他与另外几个合伙人能增加收入,二来也能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至于养猪场,他已经在四川预定了10头母猪和1头公猪,等开春场地建好后,就可以开始养殖,预计一年可出栏生猪600头。
32岁的李育兵去年买了200只仔鸡,经过70多天的悉心喂养,成活197只,目前最大的有7斤重,最小的也有5斤重,按每只5斤、每斤10元计算,这些生态土鸡将给他带来至少1万元的收入。尝到甜头的李育兵决定,开年后计划与郎学鹏合作,计划喂养2000只鸡。
不仅仅是魏家聪、郎学鹏、李育兵,在这两个曙光初现的山沟里,当地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决心很大、信心很足。因为他们知道,党委政府没有忘记他们。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战役,他们不能缺席。
在这场战役中,他们的致富之路已经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再加上各级各部门的鼎力相助,深山沟的明天一定会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