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改变人生的两个电话

 2020-01-11 16:26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套新房从天而降,一份工作不期而至。一个困顿潦倒、不知道活着为啥怎么活着的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人生价值,激情满怀地投入到为贫困群众服务的洪流中——

刘正堂清楚地记得改变了他一家子命运的两个电话。第一个电话是在2017年11月的一个中午。
“我当时正在送货,接到电话我很惊讶,甚至有点懵。”当时,刘正堂一家3口租住在昭阳区一间用石棉瓦搭建在天台上的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刘正堂在蔬菜水果批发市场蹬三轮车送货,妻子江群芳在青年路帮人卖衣服,夫妻俩每月3000元左右的微薄收入既要支付房租又要拉扯儿子。因为没有房子、票子,妻子多次跟他闹别扭,岳父更是对他说:“我是打死都不会去你家两红岩的!”

彝良县钟鸣镇麻窝村两红岩村民小组是刘正堂的家乡,听地名就知道在山窝窝里头,父母和叔叔家同住在一间土坯房里,分家后一家住一半。他家兄弟姐妹7人,小时候还好,长大后老的小的20多口挤在半间瓦房里简直没法生活。1999年,18岁的刘正堂离开老家,开始了打工生涯。江苏、福建、广州……一路“漂”着,钱没找到多少,倒是找了个四川媳妇,两人一起“漂”。直到2012年,为了孩子不受奔波之苦,他们回到昭通。
“已经很久没回老家去了,去了也没有我们住的地方。”从少年外出打工到近40岁的年纪,刘正堂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居无定所随处漂泊就是他的前半生。
他太想拥有一间房子了! 终于这一天到来了,电话那头,县人大常委会的挂包干部李洪武带着欣喜的口吻对他说:“你们就要有房子了,今后不用焦(虑)啦!”这个消息犹如一个惊雷,把刘正堂震得不轻。尽管李洪武向他解释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还是不敢相信。接下来的几天,他开始陆续接到一线挂联人员和村干部的电话,核对信息、落实搬迁安置细节,夫妻俩才在又惊又喜和忐忑不安中吃下了“定心丸”。 “不仅分房子,还可以选地点。”刘正堂喜笑颜开地带着妻儿回老家去选房了。他们从本村的安置点、卯家湾、靖安和彝良县城安置点中选择了靖安新区。
好事还不算完,2019年8月15日,刘正堂又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给你安排工作你做不做?”电话那头一个叫刘建国的人问道。得知对方是彝良县人社局的,提供的岗位是靖安新区就业创业工作站工作人员时,刘正堂爽快地应下了,这是他人生中最为体面的一份工作。 几天后他来到靖安新区。一百多幢高高耸立的电梯房呈现在眼前时,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刘正堂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生活”! 新房正紧张建设,搬迁户也还没有入住,刘正堂加入了志愿服务,给搬迁入住筹备工作打下手。穿上志愿者的服装,他觉得腰杆都硬了几分。 2019年11月14日是个大日子,这天,搬迁群众开始集中分房。刘正堂被安排在3号闸口维持秩序。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分房群众,他顾不上自己分房,全身心投入到服务工作中。摇号结束了,夜里回到家才知道媳妇给自家摇到了惠民社区15幢2单元803。
2019年12月18日,刘正堂一家和968户首批搬迁入住的群众,随着政府安排的大货车搬进了亮堂堂的新家。 这一切来得太快,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

1月8日,记者见到刘正堂时,他正在向两名搬迁群众讲解就业政策。“目前可以提供的工作有社区的保安、保洁,到附近蔬菜基地种菜,远的还可以推荐你们到外地的工厂去干活。”“55岁以上是买不到保险的,身体不健康的不能当保安。”“符合条件又愿意来上班的跟我去工作站填个表就行。”……各项政策他讲得头头是道,群众听得认认真真。一会儿工夫,他就为搬迁户曾道发家办理好了就业手续,曾道发一家5口成为了附近蔬菜基地的工人。
刘正堂对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满意和满足。每天清晨8时,他准时来到就业工作站门口,把在附近蔬菜基地工作的群众组织起来送到务工地点,然后返回到社区,挨家挨户去宣传就业政策,帮助有意向的群众办理就业手续。“和大家交谈我觉得特别开心,大家很认可我和尊重我,能够帮助到他们,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来到刘正堂家,他家按照3人户的标准分配到的是一套75平方米的住房,一厅一厨一卫两个卧室,从阳台看出去视野开阔,楼下几个老人正在笑容满面地聊着什么。
“现在媳妇也和其他十来个搬迁户一起合伙开了个家具商店,门市就在附近,有3层楼700多个平方米,经营家具家电,她跟着守门市,还负责进货发货,每个月有2000块钱固定工资,经营得好还分红。”这个名叫兴启航的家居城在农历腊月初六这天开业了,江群芳带着7个月大的二宝在店里张罗,全新的创业生活启航了。“我岳父也说了,过久他要来我家耍!”刘正堂难掩喜悦之情,说到高兴之处,他拿出几天前到靖安新区送书画的书法家写给他的横批是“党恩浩荡”的春联贴了起来:“春风送暖承国运,致富发家谢党恩”。

采访手记 :和刘正堂交谈中,记者得知,他的父母在几年前获得彝良“9.07”地震恢复重建补助资金,在老家建起了新房;二哥也搬进了靖安新区的新房;其他兄弟姐妹有的已经脱贫,有的在贵州分到了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一家人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挪出“穷窝”奔小康。 刘正堂告诉我,他在走访群众、宣传政策时,了解到了很多故事:有搬来之前从没见过电灯的,有不敢出门担心找不到回家路的,有不知道如何使用电梯和电器的……他也见证了许多温情的画面:扶贫干部和新区管委会干部带着搬迁群众上街购置家用物品,各县区工作站工作人员每天挨家挨户回访群众、及时帮助解决各种生活难题,志愿者手把手教群众操家理务,他输送到蔬菜基地种菜的群众与基地负责人交起了朋友…… 许久地沉浸在他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好的图画,在明亮的灯光里、暖暖的火炉旁,人们畅谈着今年的收入,憧憬来年更加富足。 流连在一幢幢高楼中,看着大红灯笼挂起来,四周路灯亮起来,路过的群众笑起来,我竟有些舍不得离开……

◆记者 陈晶 通讯员 李安林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脱贫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