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纬29°
2020-01-04 14:58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艰苦的劳动里。
——歌曲《幸福在哪里》
不做“猪大肠”
打了第五次电话,终于联系上了花鹿坪村第九村民小组建档立卡户吴仕香。
来到施家坪子小尖山吴仕香家门口,吴仕香正在弯腰整理牛饲料。见我到来,吴仕香热情地迎了过来。不算宽敞的院坝里干净整洁。新建砖房墙脚堆满了金黄的玉米,新房子对面是用水泥砖搭建的牛棚,牛棚里养着10头牛,但站在附近却闻不到一般养牛户那种难闻的气味,因为牛棚总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说明来意后,我们就坐在吴仕香家新居门前开始了访谈。
吴仕香两岁多就失去了父母,是奶奶把她拉扯大。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吴仕香养成了一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她15岁就到云南曲靖打工,每月工钱90元,大半寄回家给奶奶补贴家用。18岁时遇到了云南会泽人沈家和,并和他结了婚,回到家乡花鹿坪定居。由于人多地少,生存条件差,吴仕香和沈家和身体都不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家陷入了贫困。2013年被村里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识别为建档立卡户后,包保人员和乡村干部三天两头往吴仕香家跑,帮助他们家出主意想办法,制定帮扶计划和脱贫措施。经过深思熟虑,吴仕香家决定养牛脱贫致富。主意一定,说干就干。在村里的帮助下,吴仕香家建起了第一个养牛棚,用政府资助的2000元钱买了第一头小牛,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饲养,小牛茁壮成长成为一头高大壮实的肥牛,出售后赚到了第一桶金,6000多元。尝到甜头的吴仕香和老公商量,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他们把想法告诉了包保人员和村两委,得到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并帮助她向农村信用社贷款2万元购买了5头小牛。
人有了奔头,精气神就大不一样。从此吴仕香和老公沈家和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养牛事业中,他们积极参与乡村和市区组织的各种技术培训,并虚心向村里的养牛大户求教养牛经。夫妻俩每天早起晚睡,悉心照料好每一头牛。他们还进行了简单分工,吴仕香主要负责养牛和料理家务,沈家和主要负责准备牛饲料、种地,空余时间则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帮人修理家用电器,每月也有近2000元收入。
5头牛在夫妻俩的精心饲养下长势喜人,他们成熟一头出售一头,又购入一头两头小牛饲养,一年下来,收入竟有三四万元。到2019年,吴仕香家的存栏牛已经有10头之多。
谈到今后的打算,吴仕香满含笑意地说,她和老公决定贷款10万元,在现有牛棚旁边的空地上搭建一排牛棚,再购入10多头小牛饲养。
随着养牛规模的不断扩大,吴仕香一家的生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17年,他们家利用农村危房改造国家补助的2万多元补助,自己筹集了几万元建起了一栋一层楼80余平米的砖房。家里干净清爽,地板光可鉴人,一尘不染。
访谈过程中,吴仕香始终面带微笑,虽然不善言谈,但有着一般农村妇女所不具备的神采和自信。我问吴仕香,自己开始富裕了,也有了一些养牛经验,有没有想到帮助其他乡亲养牛发家致富。吴仕香说有啊,她曾多次动员村里几户人家养牛、养猪,并愿意赊给他们养,等卖了再还她钱,但这些人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
吴仕香遗憾地说,现在这么好的社会,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农民和贫困户,我们不能做扶不起的猪大肠,幸福要靠自己去苦、去挣,当懒汉,老躺在政府的怀窝里等救济,永远也富不起来。
“懒汉”变成勤快人
远远看到李元好在路上挥舞着扫帚打扫卫生,我都要停下来和他打个招呼,和他交谈几句,鼓励他一下。
说起李元好,可是村里的名人。在扶贫档案里,李元好的致贫原因是“因病”。据说是打工时不小心伤了腰,从此沦为贫困户,媳妇也因此跑了,剩下他独自带着一个孩子生活。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后,包保人员和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就千方百计帮助他脱贫。大家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往他家里跑,动员他出去打工挣钱。但李元好的理由总是很多,不是腰疼,就就是要送娃娃上学。我每次去吴家梁子,几乎都能看到他在“懒人广场”打牌,一段时间,李元好一见到我就躲,因为又要劝他去打工。
大家磨破嘴皮子都没用,李元好仿佛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不愿意去打工。于是村委会退而求其次,对他进行送岗上门,给他一个公益岗位——保洁员。别人钻破脑门,梦寐以求的好事,李元好居然无动于衷,不干!
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深入分析了李元好的思想状况,决定对其进行“攻心战”,加强对“李元好”们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村委会和工作队利用“控辍保学”院坝群众会、“三讲三评”群众会、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群众会以及人居环境整治检查评比群众会等机会,通过生动活泼的宣讲方式,通俗易懂地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以身边鲜活的典型事例,说明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伟大而幸福的时代。让大家明白,我们国家现在不但停征了延续数千年的“皇粮”,还实行“两免一补”,房子破了,国家补助修,生病了有医保,孩子上学有营养餐,自来水通到了家门口,水泥路解决了行路难……历史上有哪个朝代做得到?封建时代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广大农民群众都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弱势群体,谁管你死活?
只有共产党真正做到了像现在这样,把贫困群众像宝一样捧在手上,关怀备至、细心入微地加以精准帮扶。各级各部门相关人员和广大扶贫干部为了帮助大家脱贫致富,不分白天黑夜奋战在扶贫一线,不少扶贫干部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但党和政府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大家不当懒汉,不等不靠不要,自强自立,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勤劳致富,让自己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是对党和政府最好的报答。
通过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教育引导,不少“懒汉”心里的“坚冰”开始慢慢融化,思想认识逐渐发生了转变,脸上有了笑容,话也好听了,行动也积极了。当村干部再次送岗上门,李元好愉快地答应了,每次打扫卫生都积极主动,也很卖力。连一度看不起保洁员这个岗位的马二清也欣然加入了保洁员队伍,并成为最负责的保洁员之一。所有的卡户、低保户、公益岗位户都积极参与到了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来,村庄人居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幸福在辛勤的劳动中
当我拨通微信视频电话时,李元昌正戴着头盔,冒着40几度的高位在脚手架上工作。我不忍过多打扰他,简单了解了一下他的工作和薪资情况。李元昌30多岁,是我的包保对象之一,目前是上海某工地电焊工,月工资3000多元。李元昌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大女儿在花鹿坪中学读初二,儿子在花鹿坪小学上六年级。本应是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由于他们家所在的吴家梁子土地瘠薄,交通极为不便,加上没有一技之长,妻子体弱多病,因此在2013年被村委会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被重点关注对象。包保人员和村委会干部定期或不定期上门帮助制定脱贫计划和脱贫措施。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动员李元昌外出务工,王美香在家照顾孩子和种地。为了让李元昌打消顾虑,放心外出务工,包保人员和乡村干部一次次往李元昌家里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大家的不谢努力,终于说服李元昌外出打工。同时,村两委想方设法组织拟外出务工人员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务工机会。在上海某工地,李元昌凭着在村里培训学到的电焊技术,每月有3000多元的务工收入,极大地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一家人住上了宽敞漂亮的砖房。在李元昌等人的带动下,在村两委包帮人员的积极动员下,一批又一批壮劳力被成功输送到深圳、浙江、上海等地务工,为各自的家庭寄回了一笔有一笔务工收入。截止2019年底,花鹿坪村累计输送壮劳力379人,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
众手合力拔“穷根”
最近,村总支书董明义一大早来到村上,水都忙不赢喝上一口,就带领村社干部往地里跑。花鹿坪村第二批土地流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起初我还担心土地流转难度大,会影响到脱贫攻坚其他工作。但董支书和吴德正主任他们一席话打消了我的顾虑。他们说,去年第一批土地流转难度非常大,群众开始不理解,不支持,抵触情绪很大,得挨家挨户做工作,做通一家,流转一家,费尽千辛万苦。今年就不同了,其他土地还没有流转的农户看到土地已流转农户拿到了土地流转租金,家里的劳动力空余出来,要么在已流转的土地上打工,要么外出务工,几笔收入远远超过以前种地的收入。他们说群众都会算账,现在自然愿意并支持土地流转。转眼一两个月过去,花鹿坪村第二批土地流转正平稳推进,并已接近尾声。
为了彻底拔掉穷根,让村里的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昭通市文联、昭阳区政府办烟草科等挂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从村情贫情出发,制定了脱贫帮扶措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村两委因户施策,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编制了脱贫攻坚项目库对应实施,通过从住房、医疗、教育、饮水、产业、道路、劳动技能等方面实施帮扶,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变化,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扶贫成效显著。实施道路硬化工程,硬化道路11条24.3公里,实施饮水工程,让全村群众吃上了放心水。施安全住房建设工程,完成危房改造867户,易地搬迁29户98人,让群众住上了安全房。实施产业扶贫,投入资金71.9万元扶持养牛162户162头;投入资金48.6万元,由村养殖合作社组织带动,在合作社集中养殖115户115头(入股分红)等。发展种植业,投入资金8.45万元扶持贫困户核桃种植33户158亩,苹果种植7户11亩,投入资金0.55万元。通过产业扶持,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助推按期增收脱贫。发展烤烟产业7100亩,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流转土地4225亩与昭通超越公司发展苹果产业,稳定实现土地租金收入和就近务工。实施资产收益扶贫。落实易地搬迁户29户98人产业扶持和小额贷款158.8万元入股区易迁公司,分红29400元;入股区农投公司苹果基地34户129人,分红53967元;入股区农投公司车厘子基地60户142人142万元,分红21241元,等等。在全体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扶贫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为花鹿坪村群众拔掉“穷根”,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来源:鹤乡圣果(通讯员 夏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