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网评丨给新时代画卷添一抹“乡土色彩”

 2019-12-31 21:13  来源:昭通新闻网

脱贫之路已看到胜利的曙光,但乡村经济与文化发展仍在路上。着眼当下,当旅游热门景点涉及大大小小的村落寨子,当网络热搜名词多了许多“乡土风情”,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工艺时,我们忽然意识到,乡村文化的“面纱”正在被缓缓掀开,那历经岁月洗礼而积淀下来纯粹的模样,正是新时代画卷上不可或缺的那一抹“乡土色彩”。画卷已然铺开,然而就如名画问世一般,优秀的握笔之人,恰当的色彩搭配,精准的下笔之处,每一点都需要细细考量,逐一落实,才能在新时代的锦上添好这一朵“乡村文化振兴”的绝美之花。

握笔之人,要能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乡村文化的创造者,是亿万农民群众,而促其振兴的握笔之人,则是千千万万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乡村文化的输出,有赖于热爱乡土风情的匠心支撑,因此,作为基层干部,更应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在枯燥中发现乐趣,在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将富含底蕴的乡村文化挖掘得更深。这一过程是量变的积累,首先要能建强人才队伍,在热爱的基础上向下扎根,用“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来挖掘、雕琢。挖掘得出来还要发扬得出去,更是需要基层干部具有向上生长的干劲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传承与发扬的中枢,将画笔握得更加有力。

色彩搭配,要能葆得住纯粹,经得住鉴赏。乡土文化之所以富有内涵,因为它从历史中来,历经时代的筛选,岁月的打磨,这些文化的种子才能将根越扎越深;乡土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因为它从奋斗中来,中华民族的祖先用汗水灌溉而成,一代代人接续传承、完善,才能破土而出,大放异彩。但所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在当前国际的时与势下,国人的价值观念多样多变。这就更提醒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乡村文化兴起的当下,葆住文化纯粹的本质是首要前提,而注入新鲜的元素是必要条件,只有在发展中丰富和升华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才能成为有振兴价值的文化精华。

下笔之处,要能顾得了大局,找得准定位。振兴乡村文化要久久为功。下笔之处不但要顾全文化潮流的大局,更要找准新时代立足之地的精准定位。在农村发展快推进的步伐中,基础设施建设一味追求领域广,工程大的“现代口味”是要不得的,要考虑是否满足乡土文化的配套性。同时,振兴方式照搬照抄,让百姓有“天下古城一个样”的感受也是要不得的,要因地制宜,立足每一片土地,针对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性将其发扬光大,才能防止“画蛇添足”,做到“画龙点睛”。

“咫尺应须论万里。”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带领全国老乡奔小康的关头,策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快马加鞭之势,将文化自信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创建之中。但是文化自信不是唯我独尊,要在自信的同时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开放、共享的原则,站在世界之中国的角度振兴乡村文化,才能在时代大潮中淘出镌刻着中华印记的文化之珠,给新时代画卷添上那一抹明亮灿烂的“乡土色彩”。

作者  马祎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