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12-23 11:15
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的巧家营仅只是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镇的一个片区,包括12个行政村。然而过去的巧家营曾经是曲靖市会泽县和巧家县县衙所在地,是巧家县最重要、最热闹的关隘要地,是大清王朝持续关注的地方。
巧家营曾用名:龙格、云兴、七甲、营兴、木城、土城等。断断续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是“巧家营”这一名,用“巧家营”到如今已有320年历史。
“巧家营”未诞生之前,这里叫龙格。巧家县的世居民族是彝族。巧家县有许多地名都是用彝语命名的,包括如今的县名也是。龙格仍属彝语,彝语中含“格”的地名较多。
“巧家营”诞生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据《古代东川简史》:东川知府禄氏因内部争权引起骨肉相残、同胞仇杀。禄永明土司亡故后,其妻禄氏继任土司,却无法掌控局面,而请求对东川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本地人当官,而由朝廷派人来任职。朝廷应禄氏的请求,对东川实行“改土归流”。将“东川府军民府”由“土官”改为“流官”管理。为了稳控局面,保证“改土归流”的顺利实施,朝廷就实行了新的军事部署。就将东川的军事部署设为:六营长、九伙目。六营分别是:东川营、待补营、者海营、巧家营、阿旺营、以撤营。巧家营”一名由此诞生。
但是当时的“巧家营”驻扎地不是如今的巧家营,而是在如今的旧营村。为啥要把兵营设在旧营村呢,完全是处于军事布防的考虑。布防的主要地方是金沙江以西靠金沙江一线的四川省大凉山,就是如今的四川省的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靠金沙江的这一带地区。东面的是弩革、马书等一带,即如今巧家县药山镇的东南马树镇这一大片。
什么时候“巧家营”迁到龙格的呢?史籍上查不到。但是,最晚不会超过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据《昭通史编年》转记《世宗实录》:“吏部议复:云贵总督鄂尔泰疏言东川一府,地方辽阔,实非一知府、一经历所能遍理。查巧家营逼近乌蒙,去府城甚远,应立一县,设知县一员,管辖马书、弩革、米粮坝、以撤汛等处,于七月设立会泽县。”这时的龙格成了会泽县,兵营就应该靠近县府而拱卫。
因交通、文书、征粮、官吏往返东川府城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于是第二年,就将会泽县迁到东川府城内,府县同城。史书称“附郭”,现在人就误认为迁到“附郭”的地方去了。从此以后,大家都叫龙格为巧家营了。也就是这时的巧家营也不指原来的驻地了,而将原来的驻地叫旧营。
会泽县虽然在巧家营初建,却没有及时建城,说明“巧家营”已先迁到龙格,“县衙”才会有办公的地方。
会泽县虽然迁走,但是行政管理却没有废除。于是,设经历司署。由经历(文官,相当于政府办公室主任)管辖巧家,负责受理民事诉状。为了加强军事的合理布防,对原来的军事部署作了调整:迁东川营右军守备(武官、正五品)分防巧家。共设了军事单位为四汛、二十二塘、六卡。这种军事建制规模增减不一,一直持续到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于鲁木得(今会泽县城区)建土城设东川府巧家抚彝府。行政机构虽然迁移到鲁木得,驻军却没有动,直到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巧家营右军守备即所属的各汛一并裁撤。巧家营驻军的历史一共207年,作为县级行政机构一共存续了112年。
会泽县迁走后,为了完善相关设施,于雍正十年(1732年)建木城。其中有右军守备署33间、把总署16间、兵房150间,由经历官——盛朝,守备官——李成主持修建。同时修建的还有万寿宫、关帝庙、土地祠、演武教场一块。雍正十一年,东川发生7.5级地震,波及巧家营,所有建筑倒塌,接着恢复重建为土城。规模和木城一致,雍正十二年建成,就叫土城。
“营兴”的使用最早出现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调查户口,编联保甲,即实行保甲制。巧家营列为第九区、营兴镇。由于区乡建制的调整变化,先后分别叫过营兴区、营兴公社。1984年4月,区乡体制改革,就改为巧家营区,又恢复了“巧家营”这个名称。至此“营兴”一名用了45年。1988年撤区建乡,就改为巧家营乡。由于建设白鹤滩水电站,2006年春,将原县城所在的新华镇和巧家营乡合并为“白鹤滩镇”,巧家营就成了一个片区了。
民国《巧家县志稿》记载:民国二年(1913年)东川士绅刘盛堂力陈六城坝可以开发。因与本县士绅陆佩金等率领凉山二十一寨夷蛮酋长,晋省谒见云南督军蔡公松坡蒙赏赐酋长军服、佩剑等物,即于年设置六城坝“行政委员会”,以陆佩金任之。
《宁南县志》大事记记载:民国四年(1915年)撤六城坝委员会,建立巧家县六城分县,委任县佐(县官)。
当年葫芦口下游两岸10公里左右是绝壁不通路。六城坝往来巧家县必须经过巧家营到棉纱渡口过金沙江到新场步行到六城坝。四川岸1988年才通公路,巧家一方2004年才通公路。也就不再过往巧家营。
乾隆五年(1740年)从东川运往北京城的铜改为水运。从巧家县蒙姑镇的小河口装运起航。为了保护铜运的顺利,朝廷决定在金沙江西岸的木期古(今宁南县大同乡)建一座土城,城周三里。设置千总、外委各一员,兵一百名驻防。乾隆十四年停止江运,十六年撤木期古文武官弁及驻军。从乾隆五年到十六年间,因木期古条件太差,虽有“城”所有官员都驻扎巧家营,一是条件较好一点,二是便于金沙江铜运的管理。
云兴一名虽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是它一定存在。原因是,没有“云兴”就不可能有“营兴”。有“营”,有可能是营盘之类的名称,而不是“营兴”。至于木城、土城等名称本地人都不这样叫。只是,旧时没有到过巧家营的人在文书里提到。
新中国成立前巧家营一直是巧家的关键通道和站点。滇东北和滇西北的往来,四川省会东县、宁南县一带往来云南省昭通、四川省宜宾都要经过巧家营。巧家县三分之二的乡(镇)进县城都要经过巧家营,这样的要地只有巧家营。
巧家营的繁华在过去,现在它仅仅是一个镇的一个片区。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岁月和由它所产生的历史文化!
(作者:朱 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