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12-16 09:22彝良县小草坝镇庙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掩映在绿水青山间,大红的对联贴门楣,幸福的新居好欢喜,村民慢步走过,几许清香随风缓缓袭来,亲友携手来串门……
“中国梦的核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
隆冬时节,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河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音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安置点呈现出一幅宜居宜业、美丽富饶的乡村画卷。
这是彝良县纵深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一个个镜头,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区)彝良县共有42个。
承诺:不让一户掉队,不落下一人
彝良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昭通贫困人口数量及脱贫攻坚难度仅次于镇雄县的县,更是易地扶贫搬迁大县。
截至2018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8581户255346人,已累计出列34个村(社区)、脱贫35738户16120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29.37%降至2018年底的18%,尚有105个村(社区)22843户94139人未脱贫出列,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18%。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地处乌蒙山区彝良农村的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薄弱、生存环境差、农民脱贫困难。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彝良县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有力举措,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一根本问题。
2016年至2018年底,彝良县15个乡(镇)4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4191户185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12户13751人)。2018年,新增县内及跨县区搬迁任务7271户336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638户30719人)。
面对这一巨大的脱贫摘帽压力,彝良县委、县政府退无可退,向62万彝良人民作出庄严承诺:脱贫路上不让一户掉队,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幸福路上一起前进!
面对这一最广泛的民生和最大的政治考量,彝良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全县之力聚焦易地扶贫搬迁,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紧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发展、群众较满意”的目标,让搬迁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归属感。
靶向:前进,向着群众所需所盼
徜徉于奎香苗族彝族乡仙马村花场安置点,干净整洁的路面、错落有致的房屋、青翠欲滴的“微菜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独具苗族风情的安置点美得让人陶醉。
“搬新房、住新居、感党恩、跟党走”“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
一条条标语,一副副对联,洋溢着花场安置点53户贫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沿着安置点小区内硬化后干净清爽的道路,走进村民罗登明家,水、电、通信等设施齐全,房间宽敞明亮,地面干净整洁。“现在住的房子和以前的直接无法比。”罗登明笑呵呵地说。
易地扶贫搬迁涉及千家万户,难度可想而知。
“刚进村入户宣传政策时,群众都不愿意搬迁,于是我们就一次又一次地跑,一遍又一遍地宣传政策,直到他们接受为止,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彝良县龙海镇的一名扶贫干部说。
有压力才有动力,彝良各级相关部门铆足干劲,攻坚热情高涨,为了统一思想认识,摒弃一些村民“宁穷守圈子,也不挪摊子”的思想,县、乡(镇)、村三级干部职工,踏遍山间小路,走进千家万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打消他们搬迁的顾虑。
居住在深度贫困山区的贫困群众终于走出大山,搬进城镇,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对于没有进行搬迁的群众,彝良县实施“组组通”硬化路、农村饮水安全等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突围:打开一扇扇幸福门
住有所居、住有安居。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覆盖了彝良的村村寨寨。
连日来,在彝良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幢幢高楼间,搬迁车辆往来穿梭,搬迁群众正在工作人员带领下看房、验房、打扫卫生、搬运家具,一派繁忙有序的温馨场景。
走进搬迁户陈昌会家,家里沙发、茶几、厨具已购买到位,看到自己的新家,62岁的陈昌会激动不已:“以前很少来县城,现在就在县城边上,什么都方便了。”
“搬到这里,一方面孩子读书很近,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几分钟就走得到医院,看病很方便。”陈昌会的儿子徐东开心地说。
彝良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位于彝良县城南部,距城区7公里,规划用地2460余亩,共计53幢安置房,计划搬迁安置5850户266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98户24626人,总投资33.2亿元。
在46幢前,来自洛泽河镇毛坪村红尖山村民小组的陈书荣夫妻相约看新分的房屋,由于从来没进过高楼,陈书荣夫妻不知如何上楼。
“请问你们是来看房的吗,你们的房号是多少?”一个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小伙子疾步走过来。
“是的,46幢1203号,我们还没到搬迁时间,提前来看一下房子。”说着陈书荣拿起新房钥匙给小伙子看房号。
“我是搬迁工作组的志愿者,你们跟着我来。”
跟随小伙子,陈书荣夫妻顺利地找到了自己家新分的五居室安置房。
“你们看一下,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如果房子有什么问题的话你们可以直接跟我说,也可以到相应的社区临时办公室去找社区干部和楼栋长,24小时都有人为你们服务的。”小伙子教会了他们怎样坐电梯,并交待了一些收房、验房的注意事项。
像这样的志愿者,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有200名。
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规模仅次于昭阳区靖安和鲁甸县卯家湾两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同时也是昭通市县内安置人数最多的安置区。
为确保搬迁群众顺利入住,彝良县成立了县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工作领导组,下设8个工作组分块负责相关工作;成立了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组建了4个服务站。同步建设1个便民服务中心、3个社区、设置53个楼栋长,招募200名志愿者,为搬迁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每户搬迁户背后有一个坚强的组织、一名帮扶党员,一名体贴入微的志愿者。
嬗变:搬出大山开启新生活
在安置区内一对头戴施工安全帽骑着摩托车的夫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看到记者上前,车主沈仕军停下车来。
“我们是搬迁户,现在在安置点工地上务工,趁着工友们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去打扫一下房子卫生,到时候按照镇上统一安排的时间搬迁。”沈仕军满心欢喜地说。
“通过干部们做工作,我们也想通了,老家的地准备流转出去,以后就在安置点务工或者外出务工,毕竟也算城里人了。”说着沈仕军哈哈地笑起来。
能搬迁、能发展、能致富是每个搬迁群众的共同心愿。
为了解决像沈仕军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稳定问题,彝良县科学谋划,近期以就业增收为主导,制定了多个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培训和外出务工组织力度,增加公益性岗位,提高群众工资性收入,发界安置区预计可提供3266个就业岗位,其中扶贫车间2266个、食用菌大棚1000个。
远期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按照“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要求,统筹推进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因地制宜,统筹迁出区“三块地”和迁入地资源,发展天麻、花椒、水果等特色产业,实现搬迁群众产业扶持全覆盖。
让群众安居乐业是民之所愿、民之所盼、民之所需。
巍巍大黑山下,滔滔洛泽河旁,滚滚白水江边。
从彝良县最南端的龙街、奎香、树林到最北端的牛街、柳溪、洛旺,从错落有致的小草坝庙坪安置点到依山傍水的洛旺安置点再到规模空前的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这一场气壮山河、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大搬迁,正改变着将军故里、天麻之乡成千上万贫困群众的命运。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盛芳 通讯员 杨刚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