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12-12 09:15近年来,昭通市始终加强对文物的传承和保护,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的文物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每逢周末到市博物馆、文化馆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我以后会经常带着孩子来博物馆参观这里的文物,既让孩子增长见识,又让他了解昭通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近日,在市博物馆刚刚带着孩子参观完《滇军出征抗战纪念展》的市民王先生高兴地告诉笔者。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根脉,文物工作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文化自信的提振,关系到转型发展的进程。昭通市文化底蕴深厚,各类文物资源种类丰富,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物,让一件件文物“活”起来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昭通市始终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市级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今年排查整改文物安全隐患121项,督促推动昭阳、盐津、威信、水富4个县(市、区)文物违法案件整改落实,调查处理刘家马店火灾事故、观斗山石雕群案件,对扎西会议会址等3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修缮,对大龙洞龙神祠等两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抢险排危。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昭通市积极开展文物申报和挖掘工作,不断提升昭通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今年组织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昭通市马兴才、李学德等24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新晋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提故城遗址”成功申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完成段家坪子墓群考古发掘,开展“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文化遗产资源现状调查、9条在建高速公路沿线文物调勘、3大电站建设文物迁复建。加强文物考古研究,出版了《水塘坝化石地研究论文集》,编印《昭通苗族传统音乐》《昭通市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做好《昭通简史》出版对接工作,开展非遗田野调查,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同时,在原有市博物馆(纪念馆)的基础上,昭通市还多方筹措资金,积极筹建“金沙江移民文化博物馆”“曾泽生将军纪念馆”,启动“水塘坝象鼻岭新近纪公园”总体规划和“昭通博物馆群”建设等,不断扩大文物的影响力和知晓率,让“活”起来的文物坚定民众文化自信。仅今年,全市博物馆(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团队8767个,参观群众达108万人次。
(通讯员 郭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