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脱贫纪事|扶贫工作的爱与痛

 2019-12-06 09:33  来源:昭通新闻网


生命中往往会有很多让人意外的事。假如不是驻村扶贫,我怎么也不会知道黄泥湾这个地方,怎么也不会知道它有多贫困,怎么也不会知道它有多寒冷……

——题记


前一天太阳还火辣辣的,像一个火球炙烤着大地,晴空万里连一片云都没有。树叶打起了卷,树梢也垂头丧气地低着头。庄稼地里,玉米无精打采地弯着腰。花儿脱下了鲜艳的衣裳,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狗狗也不好过,无精打采地趴在地上,伸出长长的舌头。人们热得穿不了长裤,男的光着肩膀,女的穿着短裙。这样的天气,蚊子特别多,特别是昭通市永善县桧溪镇得胜村的“特产”——小墨蚊(蠓)。小墨蚊的毒性特别强,我就被它们叮得一个又一个的肿块,有鸽蛋大小。更有甚者,双腿全是鸽蛋大小的肿块,让人瘙痒难耐不说,还会被别人误以为患有难以启齿的病症。

人们都喜欢躲在办公室里喝着茶,吹着空调。而我们,身处一线的扶贫人,必须顶着炙热的太阳,在各家各户间穿梭,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务工、孩子就学等情况。

7月的天,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似乎没有什么征兆,突然刮起一阵大风,霎时间便乌云密布,正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正想着,雨点如同天兵天将般飞下来,落在地上溅起股股泥土气。

原以为,又要顶着大太阳完成最后的遍访——黄泥湾。现在却变成要在雨中前行,该怎么办?

“黄泥湾太难走了,山高、路远。尤其是下了雨,特别危险。”驻村扶贫工作以前,同事们只要谈起黄泥湾,眉宇之间就显露出无比的担忧。

黄泥湾,是桧溪镇有名的高寒山区,有野生天麻、虫草、黄柏等药材可采,山珍有竹笋,自然资源丰富,却不通公路。村民大都住在破旧的串架房里,过着人背马驮的生活。

遍访是精准扶贫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目的是了解、核实贫困户的家庭生活、收入和支出、外出务工等情况。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信息闭塞的地方,越需要入户遍访,通过与贫困户促膝长谈、交心谈心,获取最真实、最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7月4日一大早,桧溪镇党委书记肖云峰、副书记肖贞华、包村工作组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同踏上前往黄泥湾的征程。这次攀爬黄泥湾的队伍最为壮大,一行人浩浩荡荡。

一路上,肖云峰与同行的人攀谈着,询问近期开展的工作情况。无意中,我听他说是第一次上黄泥湾。我不禁打量了一下他:皮肤白皙、体态微胖、精神饱满,大概三十七八岁,一看就是久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的样子。

不知道他能不能走完黄泥湾?我疑惑着。

谁知从起点开始,他就大步流星地走在最前面,步伐愈发灵活、轻巧。要知道,经常锻炼身体的我,第一次上黄泥湾的时候,也没有他那么轻松。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似乎没有要停止的意思。肖云峰撑着伞,一步一步在泥浆里前行。突然,为了把石板路让给身边的人,一不留神,他踩进了左侧的泥浆,泥浆在小腿上撒娇似地留下热烈的“吻”。

“肖书记,您的鞋子湿了。”我关切地说道。

“没关系,总是要湿的。”肖云峰微笑着,轻言慢语对我说。

他没有停下来处理沾在脚上的泥浆,继续前行。或许,这是一种以身作则的使命感在促使着他,或许这就是一种担当和勇往直前的体现。

这段时间山上的蚂蟥多,我们上山之前就很留意。因此,我穿上了单位给驻村扶贫工作队准备的水鞋。

“你穿水鞋,一定很费力吧?”一个同伴略带调侃地问道。

“是啊,走起来确实很费力。”我直言不讳。确实,穿水鞋在山上行走特别艰难。可是没办法,要回去换鞋子,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我只得强忍着迈着僵硬的步伐前行。

渐渐地,我发现穿水鞋也有很多好处。遇到泥浆,可以不必闪躲,直接无视通行,毕竟泥浆再深,也不可能淹没膝盖。其次,由于水鞋表面是光滑的,天又下着雨,蚂蟥也黏不上。同伴们发现蚂蟥在水鞋上扭来扭去的样儿,都不断感叹:穿水鞋真好!

我来到得胜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虽然远离家,照顾不了幼小的儿子、羸弱的妻子和年迈多病的父亲,可单位的党组班子和工会却时常温暖着我们。驻村伊始,为我们准备了棉被、床单等,没过多久,又给我们送来面条、油和大米还有水鞋。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身处驻村扶贫第一线的我们。我们无以为报,只能用更饱满的热情撸起袖子,干好驻村扶贫工作,为得胜村的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慢点慢点,你倒是走得快,等一等我们。”思绪在放飞,不经意间忽略了身边的同伴,独自向前走了。

肖云峰停了下来,我也停了下来,坐在石头上等后面的同伴。

“肖书记,您的衣服快湿了,我的伞大一些,你用我的。”一同伴说道。

“没关系,没关系,总是要湿的。”肖云峰还是跟先前一样微笑着,轻言慢语地回答着。

第一次听这番话,我也只是充当了一个听客。当第二次再听到同样的话语时,我愣了一下,拍了一下脑门。确实,扶贫人的衣服不是汗水湿透,就是雨水湿透。风里来、雨里去,太阳底下无处藏。反正都是要湿的,区别只不过是汗水或雨水而已。湿了、干了,又湿了……

简单的工作重复做,或许会有些乏味,但驻村扶贫的工作也就是这么不断重复着。只有不断重复再重复,才能精确记录村民的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和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与村民交流,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想到这里,我如醍醐灌顶,明白了前些日子所做的“重复工作”的含义。而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前进,更认真仔细地完成遍访工作。

由于黄泥湾包含了牛滚凼、下沟、包家湾等3个村民小组,到了分岔路口,我们只得分组行动,力求把遍访工作做好、做细、做全。

天空,弥漫着思念的气息,浓缩着半年来驻村扶贫工作的喜忧与思考。

“同志,你们辛苦了。这本来是我们自家的事,让你们操心,还让你们跟着我们一起受累,真是太对不起了!”牛栏坪村民小组的李棉乾不好意思地说。

是啊,打扫卫生、整理家务本来就是自家人的事,还要外人手把手教,确实有些不合情理。

空气中充斥着熏臭味,建筑垃圾遍地都是,门前屋后乱堆乱放,卧室里杂乱不堪的情景,似乎已是“农村”的代名词。但随着驻村扶贫工作的向前推进,这样“农村形态”与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家园相悖。此时,“人居环境整治活动”的开展如箭在弦上,经过一个月无硝烟的战争,呈现出了得胜村的另一面。

灰,没有少吃。汗,没有少流。太阳,没有少晒。腰,没有白疼。

如今,走在得胜村的村组公路上,处处给人一种清新靓丽、干净整洁的愉悦感。村民的家里,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整整齐齐、摆放有序的柴垛,干净整洁的院坝,井井有条的卧室,清爽卫生的厨房……这一切,才是真正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标准。

得胜村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果,不知搬至桐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村民做得怎样?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决定去桐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看一看。

“付大哥,目前家里缺什么?存在哪些困难?”我来到付如学家,一边问,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着。村民的诉求、日常琐事以及了解到的情况,我都会全部记在笔记本上。脱贫不脱政策,通过与群众零距离了解情况,方便日后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

付如学告诉我,他最大的痛楚就是多年来一直遭受慢性胃炎的折磨。我分析了他的症状,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与他进行了交流。告诫他不要食用冷的饭菜和偏寒性的水果,建议他去医院做进一步诊断,通过中医进行更全面的调理。

与付如学道别后,我又去了“挂联户”魏传昆家。他本人不在,但他83岁的父亲魏先发和23岁的儿子魏再乾在家里。老人得知我们的来意后,非常高兴。我坐在老人的身边,问他还打算回黄泥湾吗?老人激动地对我说:“不回去了,不回去了,那个地方又冷又高,还是住在这里舒服。”老人是经历过苦难日子的,在晚年赶上了党的好政策,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黄泥湾,却开启了另一番未享受过的好日子。跟老人类似的还有67岁的冷顺书、71岁的安孝伍、85岁的刘兴富……

不知从哪里飘来了阵阵歌声:“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家庭卡拉OK,在城市里已经不再流行,而对于从得胜村搬迁过来的村民而言,此刻,只有这首歌才能表达出他们的喜悦之情。因为,自从搬进了桐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每天都是他们的好日子。

(作者:杜恩亮)



审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崔鹏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崔鹏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