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山区农业产业突围之路——巧家县老店镇探索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综述

 2019-12-05 16:39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巧家县老店镇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基地依托、产业推动”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政策支持。切实探索出了守住粮袋子、壮大树林子、丰富菜篮子、做强肉盘子、发展蜜罐子“五子登科”多元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鼓起了群众钱袋子,开辟了一条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突围之路。

守住粮袋子

老店镇依托马铃薯产业优势,通过“建基地、育主体、培龙头、促营销”等举措,以良种更换为突破口,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马铃薯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日前,笔者走进老店镇尹武海坝建设马铃薯原种基地,看见当地贫困群众正在基地忙着收获秋马铃薯。

“基地发展马铃薯丰收,我在家门口务工创收。”家住尹武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启龙不停地捡起马铃薯,激动地说。

“以前种的是老品种,产量不高。现在这个品种就不一样啦,收成很好,每亩大概可以收3000公斤。”大岩洞村村民杨其顺看着地里丰收的马铃薯高兴地说。

“我们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2000亩,涉及251户952人,其中涉及老店大岩洞、红土、大海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244户918人。”巧家县沐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明加告诉笔者,今年比上年度亩纯收入增加2980元,实现了参与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增加6200元以上。

“该基地种植的马铃薯主要是原种扩繁,为当地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马铃薯种。”巧家县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基地主管洪开卫介绍。

老店镇尹武海坝建设马铃薯原种基地由巧家县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牵头,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发展种植马铃薯400亩。当地贫困群众按每天80元的工资在基地务工。

“把小小马铃薯培植成全县致富增收的大产业。老店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守住粮袋子,把马铃薯产业打造成脱贫增收的大产业,既符合省、市、县产业发展目标,又契合当地群众的耕作传统和增收需求。”老店镇宣传委员徐远玲说。

壮大树林子

“金果银果,不如咱们的松果;金山银山,不如咱们的青山……”

一曲民谣《采松果》在老店镇大海村、红土村等地响起。

时下,正值华山松松果成熟的季节,老店镇大海村背松果卖的群众络绎不绝,公路两边宽敞地段一堆堆又大又绿的松果散发出诱人的光芒。

走进一望无际的松林,清晰的空气扑鼻而来,树上三两只鸟儿嬉戏玩耍。

林间小道,恰遇四十出头的大海村村民范大哥背上刚采摘的松果,一瘸一拐地向松林外走,显得有些吃力。他看到笔者,抬手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笑嘻嘻地说:“我们这些到处都是松林,一棵松树要结几十个松果,一个就有一斤多,一斤要卖一块多钱。”

“在老店镇,树上不仅可以摘果子,树下还能捡菌子。”徐远玲介绍。

老店镇治乐村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林下仿野生菌种植500亩。

林下菌产业发展具有可持续、短平快、风险相对可控的优势,这种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作物争资源的特有菌种只适合在林下生长,是循环农业、维护国家食物安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朝阳产业,发展林下菌产业投资少、见效周期短,效益高,群众接受度高。

同时,治乐村群众转变传统种植观念,积极加入专业合作社,发展杨梅产业。

2014年,该村试种的300亩杨梅,如今全部挂果,果子个大、色泽艳丽、酸甜适中,深受消费者喜爱,产量最高的一株能采摘到100公斤鲜杨梅,最少的也有50公斤。

“杨梅零售价在每公斤12元至14元,仅此一项产业,每户农户户均增收可达3000元至5000元。”治乐村委会主任徐正华说。

2018年7月,治乐村成立了巧家县东清桃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种植杨梅1000亩,项目总投资约378.2万元,社员306户,覆盖治乐村、红土村、大岩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00户1195人。预计到2022年,所种植的1000亩杨梅,每亩预计收益1.5万元。

“2019年至2022年,合作社按照投入的扶贫产业资金300万元的4%作为固定收益支付给村集体和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4%固定收益中的40%给村集体、60%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徐正华说。

如今,在老店镇,经济林果不再是单一的核桃、花椒等。各村因地制宜,在绿水青山上做文章,树林子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一幅“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画卷。

丰富菜篮子

走进老店镇尹武社区,地势平坦的尹武海坝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极目望去,一个个蔬菜大棚与洗洋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村社区300多栋“小别墅”相映形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蔬菜大棚里,有番茄、辣椒、白菜、青花等蔬菜,有的已成熟可进行采摘,有的刚种下不久。其中一个大棚内,六七个村民正忙着给蔬菜施肥,来来回回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一个蔬菜大棚的施肥工序。

刘甫玉是尹武社区谭家坪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和妻子就在蔬菜基地务工。

“我们不识字,出去打工也不方便,现在土地流转给基地,自己也在基地打工,每天70元钱,工作也不累。”刘甫玉说。

在巧家,这个蔬菜基地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这里的有机蔬菜配送到全县十万名中小学生的营养餐桌上。

其中,也包括刘甫玉家正在上学的一个孩子。“虽说是大棚蔬菜,但这里的蔬菜不打农药,自己种的菜给孩子们吃,放心。”刘甫玉说。

尹武社区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是精准扶贫项目,该项目新建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3000亩,蔬菜平均亩产5000公斤,全年蔬菜产量15000吨,以每公斤1.6元计,总产值2400万元。

项目精准扶贫8个村集体41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4112人,每个村集体年均增收3.78万元,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425元,同时基地每天能为当地群众提供40余个就业岗位。

“基地的建设切实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拓宽经济增收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徐远玲说。

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老店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在该地建立了种养循环示范园,丰富“菜篮子”的同时,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保障。

56岁的刘开琼原来是巧家县药山镇洗洋塘村村民,由于当地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薄弱,农作物产量极低,致使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随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洗羊塘村开展,去年搬迁至巧家县老店镇新村社区,彻底告别了昔日居住的茅草屋,住进了水、电、网配备齐全的“小别墅”。

“环境好了,孩子读书也方便,平常我们就在家门口种养循环示范园务工,有时承包点活干,每人每天有100多元钱的收入。”刘开琼介绍,她家有6口人,其中3个孩子在上学,自己和儿媳妇在蔬菜种植基地务工,大儿子在生猪养殖区务工。“感谢党委、政府不仅给我们搬了好地方、住进好房子,收入也有了保障。”

尹武社区还通过“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种植1000亩荷兰豆,收入720万元左右,实现了荷兰豆种植、采收、销售统一管理,并按规定比例进行分红,小小荷兰豆成为尹武社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黄金豆”。

做强肉盘子

“山区要致富,发展养殖是条路。”老店镇阿泥卡村巧家县红云养殖农民合作社李昌云说,“在山区,地不平,草山多,人不饱,牛羊肥。”

李昌云是阿泥卡村向阳村民小组村民,脱贫攻坚以来,常年生活在农村的他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鼓励下,同其他6户村民牵头成立了合作社,搞起了养牛。

红云养殖农民合作社采取“村总支(村集体经济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运作模式,覆盖阿泥卡村农户70户31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227人。

“目前,已新出生13头小牛,每头小牛要卖1万元左右,现在一年纯收入十五六万元。”李昌云激动地说。他表示,下步将逐渐扩大规模,规范养殖,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这里的猪住的是恒温房,吃的是定制餐。”在尹武社区,负责种养循环示范园的巧家县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赵从友说。

种养循环示范园生猪养殖与国内大型养殖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合作,全欧式智能化养殖场。智能化养殖场通过漏粪板等设施的建设,可以达到自动喂食、自动喂水、自动除粪、自动调温,“不同的猪喂食喂多少,可以根据情况来设定。”猪粪通过发酵成有机肥,一部分售卖,一部分供给蔬菜基地。

走进治乐村一座占地50亩的标准化蛋鸡养殖场,5万羽蛋鸡在棚舍内争相啄食。

“蛋鸡8月份进入的,现在都已开始产蛋。”治乐村村委会主任徐正华说。

治乐村蛋鸡养殖以巧家县华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集体经济,夯实治乐村发展的基础,增强治乐村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治乐村蛋鸡养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项目的实施,直接帮助3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出列,带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

“治乐村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今后要打造城里人的‘康养休闲’之村,做到‘农旅融合’,从每个产业的起步,我们都坚持生态发展,这样才有特色,想法才能实现,群众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徐正华说。

2018年,老店镇生猪存栏量74310头,出栏11.727万头,禽类存栏数为50090羽,出栏17.76万羽,牛存栏数10300余头,出栏4900头,羊存栏数26770只,出栏21660只,肉蛋总产量12725吨,畜牧业生产总值达2.75亿元。

目前,老店镇发展了肉牛、生猪、蛋鸡等养殖产业,不仅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一条家门口挣钱的路子,也带动巧家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构建了巧家高标准、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条。


发展蜜罐子

“今年9月已获得了蜜蜂带来的第一次丰收,收获蜂蜜1500公斤,收入达15万元。”治乐村村委会主任徐正华说。

笔者来到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巧家县老店镇治乐村中蜂养殖产业扶贫试点,只见树林的空地上整齐地摆放着印有“巧家扶贫”字样的蜜蜂箱,成千上万的蜜蜂在空中飞舞,“嗡嗡”作响。

治乐村中蜂养殖点阳光充足、避风、噪声小、周边蜜源丰富、交通便捷,冬季不需要转场,适宜中蜂养殖。

治乐村中蜂养殖产业扶贫试点是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搭建平台,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运作发展模式,由环宇公司提供市场保底价回收及技术保障,由村集体经济公司负责实施经营管理,项目挂联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按既定方案和标准带动养蜂业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分红收益,实现脱贫致富。

“发展中蜂养殖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徐正华说,按一户饲养10箱蜂,正常年份每箱蜂每年带来纯收入1000元计算,每户养蜂收益每年可达1万元,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工人余朝海说:“我主要负责打扫蜂箱卫生,检查蜂巢板的间隔距离是否合适、蜂箱内是否有绵虫等。这些工作很简单,一学就会。我既能照顾到家庭又能赚钱。”

临走时,徐正华特意叫余朝海打开其中一个箱子,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块,然后用刀割下蜂蜜供笔者一行品尝。蜂蜜的香甜在口中、心中回荡。这不仅是对治乐村蜂蜜的香甜难以忘怀,更是对老店镇广大群众甜蜜的生活感到欣慰,未来可期。


(通讯员 胡华伦 文/图丨部分图片由徐有定 提供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巧家 扶贫故事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