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读“国”字 话“爱国”

 2019-12-05 09:48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从周代中期的金文看,“国”的初文是“或”乃邦国、封邑之意。“或”字构形,“一”表示土地,“戈”表示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力,“口”字表示这重地有人口在四边把守着或表示土地疆域的范围。秦朝小篆继承晚周金文形体,在“或”外加上“囗”,隶变为定型的方块字“國”。

由于“國”的笔画太多,书写速度慢,后汉便出现了简化字“囯”。注意这个“囯”字,里面是“王”而不是“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帝王封建色彩很浓厚。魏晋南北朝时代,晋铭刻文里出现“囗”里从“民”的“囻”字,“国以民为本”,反映“民贵君轻”,与“囯”形成强烈对比。太平天囯的“囯”字内为“王”字,尽管反抗满清朝廷,因为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这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

据历史考证统计,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上,“国”的异体字有40多种。除上述形体外,还有“囗”中加“氏”、加“戈”、加“方”、加“主”字等,它们都可以代表国。然而,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规范简化中国汉字。在选择规范“国”字时,引起了争议。“囯”历史悠久,容易书写,但是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囯”显然不符合这种新型政治体制。“囻”虽符合,但因为过于生僻,使用起来太复杂。“囗”也曾被用来替换“国”,作简化字,但极易与“口”混淆,最终也没有被采用。

时任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郭沫若提议,“囯”里面再加一个点成为“国”,既便于书写,又有“祖国美好如玉”含义,于是全体通过。这个“国”字,武装保卫领土被淡化,但是爱国意义却得到了加强。因为玉是珍宝,以玉为国,希望人们像珍爱玉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国”为“国家”或“家国”,就是强调国是所有人的家,既是居住的家园,也是精神的家园。

春秋时郑国,一位商人叫弦高,为做生意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有一次,他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得知秦军要去偷袭郑国,他一方面急速派人回郑国报信,另一方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用十二头牛犒赏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于是只好班师返回。弦高牺牲了个人利益,却保全了整个郑国。当郑国君要奖赏弦高,他却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理所当然,倘若受奖,岂不把我当作外人了吗?”

显而易见,弦高自觉把爱国当作己任。假如郑国被秦军攻破,即使弦高拥有再多资产,倾巢之下安有完卵乎?一个国家破碎了,在这个国家的所有人,好比无茎之草、无根之木,到处漂泊流浪,甚至将会遭受灭顶之灾。正如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诗中写的那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国破家何在?救国即爱国,爱国即护家。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与其逃难而死,不如奋起抗争,为保卫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如今,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为强国建设不留余力地奉献付出。爱护国家,这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责任。

(作者:杨治钊)



审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崔鹏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崔鹏
标签 >> 杂谈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