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10-09 20:58通讯员 吴长宽 邓琳
沿着蜿蜒的柏油路乘车往上行驶,一幢幢青瓦白墙戴翘檐的楼房梯次映入眼帘,宛如走进一个山间城镇。在雾霭间、新雨后或霞光下欣赏时隐时现的“一星拱斗”、石人村落、连户公路、草堂水库、输电铁塔和田间农夫及牧草牛羊……你会慢慢坠入人间仙景。这就是“云南省30佳最具魅力村寨”和“昭通市文明风景旅游区”之镇雄县塘房镇芒部山村。
俗话说:“穷在街前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过去以“麻布笼笼”和贫穷落后出名的芒部山,泥腿子壮汉要到坝子开一门亲事,那简直是痴人说梦;如今经常迎来市、县领导考察调研、镇村干部学习取经、远近游客观光休闲。
芒部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哪来的魅力?她又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呢?
这跟芒部山村党组织和村党委书记罗维忠密不可分。
芒部山是镇雄县塘房镇的一个高寒山村,海拔高达1900米左右,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共1239户5003人。芒部山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115名党员。
为了改变芒部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芒部山村“两委”确立了“要脱贫,‘四通四有’须先行;要致富,培养产业做支柱”的工作思路。‘四通四有’即,通硬化路、通电、通安全饮用水、通电视广播和电信,有学校、有卫生室、有文化活动场所、有小超市。主要发展和依托六大产业,即,人力资源、粮食、养殖业、经济林、中药材和旅游开发。
在塘房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芒部山村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采取政府补贴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集资一点的方法,通过“百姓打底子,政府买面子”的方式,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先后修通并铺筑了近7公里的进村柏油路,修通并硬化了24公里的通组公路和6.3公里的连户路。目前,芒部山已经实现了“村村通路、户户连通”的目标,让邻近村村民羡慕不已。邻近的顶拉村村民编了这样一条顺口溜:“芒部山有个罗维忠,家家户户路修通。”家住转拐村民小组的吴学飞乐呵呵地说:“自从路修好以后我们的日子就轻松多了,种出点值钱的东西要卖,出钱打车就行。”
与此同时,芒部山村充分整合人力、物力、财力,铺设管道80多千米,修建水池80多个,将甘甜的山泉水引进了每家每户,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彻底解决了群众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
湾子村民小组的邓声义和邓成权两家人共9口人原先同住在两间破烂不堪的屋子里,屋顶用地膜盖成,上面再堆一些泥土。每逢下雨天,就要急忙把家里的锅瓢碗盆拿出来接屋顶漏的水,但苦于没钱,只好将就住着。今年初,两家分别获得了一个危房改造指标,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两家人又四处筹了些钱,盖起了一幢三层楼的“小洋房”。邻居申时美惭愧地说:“这回我们倒不如人家了!等下批危房改造的指标来了,我家也盖一幢漂亮的楼房。”
近年来,芒部山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充分了解和征集民情民意后,先后组织实施了3个村民小组280户茅草房改造和118户危房改造,让更多人实现了安居梦。 “好在县委、县政府关心啊,今年县委宣传部挂钩帮扶我们村后,不仅帮我们协调解决了村委会办公楼装修的问题,这118户危房改造指标也是他们帮忙争取的。”罗维忠感激地说。
如今的芒部山村,学校、卫生所、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已基本齐备,出行靠走、通信靠吼的生活已成过去,村民们再不用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山间寨头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坐落在田间地头漂亮的“小洋房”,悄然进入农户家中的洗衣机、电冰箱、大彩电、电磁炉,路边停靠的小轿车、面包车、摩托车,玉米地里的大婶从腰间掏出的手机,文化广场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和大人们摆龙门阵爽朗的笑声……无不折射出芒部山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这些年政策好啊,住的好了、吃的好了、穿的也好了,要进趟城打个电话还有车来接,这辈子算是值啦。”谈起现在的生活,石人沟村民小组62岁的邓书先喜上眉梢。
据罗维忠介绍,近年来,村里每年都组织劳动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扶持培养了一批养殖大户,带动村民饲养兔子、土鸡等,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五年前的2000元增至现在的6000元。为了让群众如期实现人均收入1万元的目标,在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及市场等因素后,芒部山村种植了2800余亩杉树、3000亩核桃、300亩木漆,今年创建了10亩当归示范样板,如果效益好的话,计划明年增至100亩。
“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采取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招商引资和引进技术的方式,以芒部山草堂水库和周边土地及小山包为载体,打造一个集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水滨乐园,并选择适宜地块打造千亩连片的向日葵花海和百亩连片的中药材基地,为“云南省30佳最具魅力村寨”和“昭通市文明风景旅游区”——芒部山增添更俱魅力的景点,为芒部山村民拓宽脱贫致富的途径。”塘房镇党委书记刘岭信心十足地介绍镇党委政府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