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使命在肩

 2019-11-15 16:57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年4月,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来到松林村。对松林村的最初感观用两个词语可以叙述:荒凉、狗多。



最先见到的是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一个高大、挺直的汉子。慢慢地,认识了驻扎在村上的3支队伍23个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松林村群众脱贫出列。

时光穿梭,我见证了松林村的盛夏和秋季。在这儿,我享受了一个很美的夏天。每天早晨7时左右,漫步在青翠欲滴的草原上,呼吸着一尘不染的空气,感受着山野、树木、花儿的纯净,运气好的话,可以追逐着阳光奔跑!有时候还会有一两只狗儿陪着我走。在路上,还能享受到一个小小的殊荣,迎面而来的小学生们会亲切地叫一声:老师好!只因为我陪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我还经历了松林村的秋天,荞麦收获的季节,一大片一大片的荞麦金黄金黄的,微风轻轻一吹,负重的荞禾一整株都在晃动,传来一片沙沙的声音。收割荞麦一般会在下午或夜晚,那时候阳光不直晒,荞籽不容易掉落。每每黄昏时分走出去,地里面都会很热闹,一大家子老老少少全部聚集在地里,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劳作,有的人割、有的人打、有的人扬、有的人装。人少的人家就先收割再打,等程序结束后装袋,已是夜深人静了。




我观察过几家人收获荞麦的过程,最有艺术感的是用木棒把荞子从荞秆上打下来这个环节,两个人面对面,各自手握一根旧时洗衣用的棒槌那般长短粗细的木棒,用很快的频率锤打着荞秆,右手握棒,左手和双脚帮助锤打着的荞秆翻滚,以便每个角落的荞籽都能够掉落下来。整个动作很流畅、很优美,手上像蝴蝶飞舞,身姿像是在舞蹈。看得陶醉。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扬灰这个环节,主人家站在一大堆荞麦中间,用专用的筛子满满地撮上一撮,迎风而立,左右一摆,饱满的荞籽直直地掉落到铺好的塑料布上,灰尘和荞草则随风飘走,完全被隔离开来。小孩子们用地里的荞草来烧洋芋吃,阵阵轻烟飘荡起来,不大会儿洋芋的香味也随之传来,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在落日余晖中,满载荞麦的拖拉机“突突”响了起来,拉着一家子的希望,伴着全家人的笑声,披着一身金黄向家中驶去。

最有意思的还是活跃在松林村土地上的这23名干部。3支队伍23人,很融洽地融合在一起工作。现在,分为了拆危拆旧组、真搬真住组、材料业务组3个小组,各司其职。每天早上和午餐后,就会听到各组人员在院子里面吆喝:“拆危组的,走了;真搬真住组的,走了……”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大家会主动参与到其他工作组去分担任务。

松林村的初冬很是寒冷,特别是早上和傍晚。拆危组的同志们一大早就出发,一整天一整天地陪伴着挖掘机。他们分别站在挖掘机的周围,避免群众进到工作区域捡拾拆落下来的木头而造成危险。他们会细心地吩咐开挖掘机的小伙子,把拆下来的木头等可用的东西扒拉到一旁,待拆除完毕后,再让农户去捡拾。由于松林村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在家中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拆危组的小伙子们二话不说,直接帮助老人们把拆落下来的东西搬运出来堆放好。我们的拆危组走到哪儿,群众的感激就到哪儿。




记得第一天拆除危房,我随着拆危组的同去。第一家拆除户只有两个老人在家,不用老人说话,大伙儿七手八脚地把他家的木头全部抬出来堆放好才离去。拆了几家后,一位老人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哪年就想拆房子的,年轻人些不在家,家中就老两个,简直不敢拆,现在终于拆了,新房子也敞亮多了。木头也帮着堆放好了,拆下来的土也整理得很平整,满意得不得了。”老人硬是要做饭给大家吃,好说歹说才罢休。晚上10时,一位农户提着才煎好的荞饼来,硬要我们吃,说是大家累了、饿了,吃点农家的东西垫垫肚子。我沾着拆危组同志们的光,吃了一顿香喷喷的原生态食物。

真搬真住组的同志们也不甘落后,每天穿梭于各村民小组农户家中。人的习惯是最难改变的,群众说,他们习惯了以前的生活环境,觉得很舒适,搬到新房子里面又生不了火,没有老房子温暖和方便。越到后面不搬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真搬真住组的同志们想方设法做工作。因为家庭困难买不上家具或者入住质量有问题的,就帮助想办法协调资金解决一些;买来的家具不会安装的,组织人员上门帮助安装;搬家有问题的,大伙儿一起上门帮助搬东西;思想不通的,一次又一次上门拉家常。几十户未搬新家的人家,硬是一家一家地跑,一次一次地跑,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让他们搬进了新房。

村民陈文军一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家中不但没有多少家具,环境卫生也成问题。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争取单位职工帮助,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帮他购买了衣柜、床、桌椅、沙发等家具,他却不会安装摆放。真搬真住组的小伙子们一不做二不休,挽起袖子,直接帮他收拾起屋子来,家中不要的东西直接扔出去,打扫干净后又把新家具安装摆放好,还请来电工把他把家中的电线重排。坐在干净整齐的屋子里,陈文军高兴得不得了。

    陈关莲家家庭负担重,老人身体不好,儿媳眼睛看不见,儿子是个懒汉,还有4个嗷嗷待哺的孙子。3支队伍的同志们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帮他们家把房屋修建好了,但是要搬去住真的是家徒四壁。大伙儿组织正在村上学习培训电工的学员去帮助他家安装室内电线电灯,协调资金帮助购买了床、桌凳和其他一些基本生活用具,全家人喜气洋洋地搬入了新家。这样的事情真搬真住组可不止做了一件两件。群众也都乐呵呵地搬进了新家。现在,真搬真住工作接近尾声,他们又自我加压,看到有的群众家中还没有粉刷的,就一家一户去做工作,或者上手帮助粉刷。

材料组也不轻松。每天需要报送的表册很多,来得最早的是材料组的,走得最晚的也是材料组的。组长直接“操刀”,做给姑娘小伙子们看,材料应该怎么做,表格应当怎么填。再配上两个业务能力强的人,人员搭配好,材料组也运行得好了。前不久,迎来了我进驻松林村以来的第一个考核,事情紧急,其他基础性工作我们村有计划地早就做着走了,一切都在有序进行。但是档案材料是弱项,我们计划先抓外面的硬件建设,然后再集中精力攻克档案。接到任务,材料组的姑娘小伙们就忙活开来,整理村档案的、写报告材料的、填写表格的,加班加点,终于基本准备完毕。

有一个人,在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整个机构运行的指挥棒。他就是镇上派到松林村的包村干部——镇武装部部长李仕军。他是个好脾气的人,大度、思路清晰、有号召力。每天、每周的工作都要他安排下去,村上的很多工作都要他来决策,大伙儿信他。村上存在什么困难他就到镇上协调。能做大事,也可做小事,哪个组的工作缺少人手,他就顶上;哪儿需要攻坚克难,只要各组组长讲一声,他就会出现在现场;甚至做饭缺少人手,他都会系上围裙帮忙。

现在,市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镇上的包村工作组和村“三委”的全体人员,3支队伍23人一起分工,每支队伍都分别分配到各工作组,根据工作需要搭配力量,工作中有分有合。大伙儿人心齐、泰山移,活儿按照预期推进。通过上次检验,松林村在全镇检查工作中拿了个第一,劲头更足了。




看着这帮活跃在松林村土地上的人,我常常感到心疼。驻村扶贫工作队4人,队长杜志明驻村3年了,下村时小儿子仅有1岁多,两个儿子丢给妻子一人带着;邓飞腾的二孩刚刚出生,不得已请来老人帮忙照料;余江超、莫云凯新婚燕尔。他们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常常一驻20余天不能回家,不要说与家人的温存是一种奢望,甚至连洗澡都成了奢侈的享受。镇上包村工作组7人,加上两名一线挂联人员,一共9人,有的家在昭通城里、有的家在永善县城、有的在镇上,也是来自四面八方。他们不但要做好村上的工作,本职工作也不能耽搁,经常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工作。村“三委”加上扶贫志愿者10人,领着微薄的工资,做着繁重的工作,虽然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但是也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发挥着主人翁精神,竭尽全力地建设着自己的家乡。是什么在支撑着这帮人前行的步伐,是什么精神在引领着他们为全村人奉献?不就是因为肩上那份责任感吗?不就是因为心中永存的使命和担当吗?

期待着松林村这片我们大家爱得深沉的土地如期脱贫出列。


(作者:刘静宇)




审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崔鹏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崔鹏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